志·沟洫志(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待诏贾让确实不简单,他发现了黄河水患实际上是人与黄河争地的矛盾,从而提出了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只可惜从那时直到王莽时期,社会矛盾已经严重激化,没有谁会去实施黄河流域治理问题了。请看《<汉书 >研读》第164章:

志·沟洫志(四)

待诏贾让

汉哀继位初期,平当奉命管理黄河河堤。他上奏说:“九河现在都已经变化湮没,如果按照古代经义治理黄河,其中只有河水决口的大川,却没有河堤淤塞的记录。黄河从魏郡以东行水,在北岸多次决口,原来的流路已经难以辨明。四海百姓不能进行欺骗,应当广求能浚川疏河的贤人。”

汉哀帝把这个建议交给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商议,他们奏请各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荐吏民中的能人,却没有人敢来接这个差事。最后待诏贾让上奏说:

治理黄河有上、中、下策。古代首要的是立国居民,划分土地时肯定要留下川泽所占的范围,要估算到水势不能抵达才行。如果大川没有防备,那么小水就要进入,低洼之处就会成为湖泊沼泽,如果秋天水多,就能使大水在其中停留,水波左右游荡,能宽缓不迫。土地有河川,就像人有嘴巴一样。用土堵塞的方式来防止河川泛滥,就像害怕婴儿啼哭而堵塞其口一样,哭声会马上停止,但婴儿的死亡日期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说:“善于疏导河川的,要打开河口进行疏导;善于管理百姓的,要让其能讲话进行宣泄。”大概开始修筑堤防,近代兴起于战国,纷纷堵塞百川,各自都为自身利益。齐国和赵国、魏国以黄河作为边界,赵国和魏国濒临大山,齐国地势低下,就在黄河两边二十五里处修筑堤坝。黄河水向东到达齐国堤坝时不能溢出,就向西泛滥到赵国和魏国,赵国和魏国也在离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堤坝。这种做法虽然不正确,但却使黄河水能在河道中有地方游荡。大水到来时很快就退走,还能淤填河道中的土地,百姓也能用于耕种。

因为很久没有水灾,百姓便逐渐在这里建起房屋居住,慢慢形成了村落。大水到来被淹没后,再重建堤防进行自救。他们稍微离开他们的城郭,把水排走后住在那里,水排走淹没的土地正适合耕种。现在堤防狭隘的地方离河水只有几百步,远的也就几里。比如靠近黎阳南面以前的大金堤,从黄河以西向西北延伸,到西山南头后折向东面,从而与东山相连。百姓就居住在金堤里面,在东面修建起房屋,往往十多年再重新修堤,从东山南头一直向南与旧大堤汇合。另外内黄境内还有湖泽,方圆几十里,有堤坝环绕,以往的十多年,太守把部分土地分给百姓,百姓现在就在里面建造房屋,这是臣所亲眼见到的。东郡白马的旧有大堤也有好几道,百姓们都住在里面。从黎阳往北走完魏郡境内,旧有的大堤离黄河远的几十里,里面还有几道堤,这都是前代建造的。黄河从河内向北到黎阳是石头堤坝,河水冲击石岸后向东被迫转向东郡的平刚;下面也建造起石堤,迫使水流向西北流到黎阳、观下县;下游同样建造起石头堤坝,迫使水流向东北抵达东郡渡口以北;再下游又建造石头堤坝,迫使水流向西北到达魏郡的昭阳县;下游同样还是石头堤坝,迫使水流激转流向东北。在这短短的一百多里之间,黄河被迫两次向西三次向东,这样的曲折流动肯定不能安澜。

现在要施行的上策就是,迁徙容易被水冲击的冀州百姓,挖开黎阳阻挡流水的遮害亭,放任黄河向北流入海中。黄河向西靠近大山,向东靠近金堤,那样长久来看就不再泛滥,短时间内一个月自行安定。可能有些反对的人会说:“如果这样去做,就会毁坏数万的城郭田庐冢墓,百姓肯定会心生怨恨。”当年大禹治水,挡住流淌的很多山陵就把其凿毁,所以才凿开龙门,开辟伊阙,劈开底柱,击破碣石,破坏天地本有的属性。这都是人力之功所重造,有什么值得说三道四的呢!现在濒临黄河的十郡修筑河堤,每年的费用达到上亿,在黄河决口时,所摧残的更是无法计数。如果能拿出几年治理黄河的费用,来安置迁徙的百姓。遵守古代圣人之法,确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互侵害。何况大汉拥有万里江山,岂能与河水争抢这尺寸之地呢?这样的功勋一旦建立,就会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所以说是治理黄河的上策。

如果能在冀州多穿凿水漕水渠道,让百姓能得以灌溉农田,也能分流黄河洪水,这虽然不是圣人之法,但也是挽救败局的实用之术。可能反对者会说:“黄河河水大多高于平地,每年增加堤防,还会决口泛滥,所以不能开渠。”臣我私下里巡视过遮挡水路的遮害亭以西十八里,一直到达淇水口,看到了金堤,堤坝高达丈。从这里向东,地势稍微低下,河堤相对加高,到遮害亭时已经高过四五丈了。在过去的六七年间,黄河水势大时,增高到了一丈七尺,冲毁了黎阳县城的南郭门,一直流到堤下。黄河水还没有高过河堤二尺时,从河堤上向北观望,黄河水高出建筑房屋,百姓都逃到山上。河水滞留十三天后河堤崩溃,吏民组织进行堵塞。臣沿着河堤往上察看水势,再向南七十多里到达淇口,那里的河水才到河堤的一半,估计高出地面五尺左右。现在可以从淇口以东修筑石头堤坝,多增设水闸。初元中期,遮害亭离河堤最多数十步,到现在四十多年,也才到堤脚。这些情况说明,那里的土地非常坚硬。这样一说,恐怕议论的人会怀疑黄河作为大河难以制服,荣阳的漕渠足以证明。但因为漕渠的水闸只用了木和土,现在依据结实的地基来建造石堤,一定会很安全。现在的冀州地区水渠全都靠这个水门。修渠不是挖地,只要建起东方的一道堤坝,向北行三百多里,流入漳水中,它的西面因为山脚是高地,各渠道都能分别引水;干旱时就打开东方低地的水闸灌溉冀州,水涝时就打开西方高处的水闸进行分流。开通水渠有三利,不开通水渠有三害。百姓经常疲于救水,基本上荒废了农业生产;水流行在地上,积累的水分蒸发,百姓会得风湿病,树木会很快变枯,形成的盐碱地不生长五谷;河水决口后,人和物都成为鱼鳖的食物:以上是三种危害。如果有渠水灌溉,那么盐碱地就会下沉,填上淤泥增加肥料;如果种上禾麦,再种粳稻,产量会高于一般高产田的五倍,高出低产田的十倍;还有利于漕运船只:这是三种便利。现在临近黄河堤边的官兵有几千人,他们砍伐薪草、购买石头的费用一年就达几千万,这些费用足以开通水渠建成水闸;另外百姓得到了灌溉的好处,也会争相开渠,即使劳累也不疲倦。百姓的农田得到了治理,黄河的堤岸也能筑成,这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之策,可以维持几百年,所以叫做中策。

如果在现在的基础上修缮完备原有的河堤,把低处加高,把薄处加厚,劳役费用永无休止,以后还会多次遭遇其害,这是最下策。

王莽时期,征召能治理黄河的数百人,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长水校尉、平陵人关并。他建议说:“黄河常年在平原、东郡左右决口,这是因为这里地形低下并且土质疏松。臣听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本来就想空出此地,以便作为存水之用,在水多时则放出,在水少时则从这里提取,黄河虽然经常改道,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上古时代的事情难以辨识,观察近代秦、汉以来,黄河都从曹国和卫国的区域中决口,其南北范围不过一百八十里,所以要空出此地,不要再建设官亭民室。”

大司马长史、长安人张戎说道:“水的本性就是向下流动,在急速流动时自然会刮除泥土形成空地然后逐渐加深。黄河水相当浑浊,号称是一石水六斗泥。现在西面各郡,直到京师以东,百姓都导引黄河、渭水和山川水灌溉农田。春夏时期天气干燥,是水少的时候,因此黄河水流迟缓,淤积后逐渐变浅;雨多时大水突然涌来,这样就会决口。朝廷几次堵塞决口,修筑的堤坝逐渐高出平地,就像在水中修筑矮墙。顺从黄河本性,不要再用于灌溉,那样就能百川流行,水道自利,再也没有溢出决口的危害。”

御史大夫、临淮韩牧认为:“可大体上根据《禹贡》记载的九河处穿凿,纵然不能形成九河,只要形成四五条河流,也会有益。”

大司空掾王横建议说:“黄河流入渤海,渤海所处的地方高于韩牧所想穿凿的地方。过去这几年天经常降雨,刮起东北风,海水四溢,向西南涌出浸占数百里,九河原来的地方已经被海水侵占了。大禹时期的导引黄河水,本来是随西山向东北方向而去。《周谱》中记载周定王五年黄河迁徙,现在的流路根本不是当年大禹所穿凿的了。秦军在攻魏时,挖开黄河水灌其都城大梁,决口处很快扩大,不能再修补。应当退回到原来平整的地方,重新开凿,使河水沿着西山的高地向东北流入大海,这样就没有了水灾。”

沛郡人、司空掾桓谭掌管这些建议,他对甄丰说道:“所有这些建议,其中肯定有对的。如果仔细加以考察,大都可以预见,计划确定后再进行实施,费用不过几亿,也可以雇佣那些无事可作的人作为劳力。这样能节省下住房和劳力,权当作发放衣食;这些人向朝廷索要衣食,朝廷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样做两方都便利,可以向上继承大禹功业,向下消除民间疾苦。”

但总体说来,在王莽时期,人们只知道空谈议论谋划,没有人进行具体落实。

班固赞曰:古人有言:“没有了大禹之功,我们这些人都会喂鱼了吧!”中原地区的河川原来有数百条,最大的莫过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渎,而黄河是四渎的宗主。孔子说:“多闻而志之,知之次也。”水利涉及国家利害,所以详细记载这些事情。

贾让治河三策

黄其军

作于2021年8月11日(古历辛丑年七月初四)

(0)

相关推荐

  • 王尊白马护危堤

    王尊,字子赣,西汉涿州高阳人,生活在汉元帝.汉成帝时.王尊少时死了父亲,由伯叔们抚养.叔父让他牧羊,他却一边牧羊一边暗中读史书.十三岁时他做了管监狱的小吏.过了几年,又到太守府做事,渐得太守信任,补任 ...

  • 1500次泛滥,二三十次改道:黄河水患三千年

    最近河南突遭"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因洪水造成的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问题,已经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扰.不过,历史上因黄河改道所引发的洪水,也给北方的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甚 ...

  • 一条有故事的河流,濮阳马颊河的前世今生

    "人类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 --<河流的生命文化> 濮阳人的记忆中,一条河流永远绕不开,那就是我们每天可见的马颊河.马颊河在周秦时称古笃马河,为< ...

  • 王景

    目录 一.东汉水利工程专家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书名: 二.明朝成祖时期学士 三.清朝光绪年间文士 四 一.东汉水利工程专家 [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 ...

  • 此物最相思(第42章)

    第42章 誓死护堤 送别知己 转眼间,就到了726年春天. 刚过三月,济州街头的杨柳便染上了丝丝新绿.梅桃杏李像约好了似的,次第盛开.在一片花香中,济州百姓纷纷脱下棉袍,换上春装. 正当王维想带璎珞. ...

  • 民间故事:黄河发大水,知府跪河堤,有事冲我来,莫伤老百姓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正赶上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反常,冬天极冷,夏天却又暴雨成灾,引发洪水,摧毁河堤,淹没两岸良田,这可苦了两岸百姓,妻离子散,十室九空. 这一年老天不开眼,在河南连下了七天七夜的大暴雨,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00章)

    第100章 济州水灾 726年春天,正当王维想告假带璎珞.莲儿回老家时,济州却发大水了! 自进入四月以来,济州的天空就像破了一个窟窿,一连下了十多天倾盆大雨,且毫无停止的迹象. 加上此时黄河也已进入汛 ...

  • 古代治理黄河是一大难题,万历年间此人采用独特方法,成绩显著

    在古代,黄河的治理可谓是一大难题.其原因是由于黄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为黄河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黄土比较稀松,它们随着河水顺流而下,最后大量沉积在河床,河床一旦过高,遇到洪水,就很容易 ...

  • 志·沟洫志(一)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沟洫志(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沟洫志(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叶问咏春江志强拳系(四): 木人桩

    叶问咏春江志强拳系(四): 木人桩

  • 志·律历志上(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食货志上(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食货志下(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诗人样本||王志云:散文诗四章

     作者简介:王志云,(笔名:云中锦书.艾尚),安徽合肥人.作品散见于<教研周刊>.<汉诗世界>.<诗中国>.<漠北劲草>.<黄鹤诗苑>.&l ...

  • 诗人样本||双子星座第65辑:林志国赏读四作品

    [诗人档案]林志国:男,海南文昌,1980年生.诗人.诗评人.主任编辑.中华诗人协会副秘书长.纸刊诗歌杂志<中华诗魂>新诗编审部主任,<瑞典总社>现代诗主编,<中诗社&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