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医院符竣:除了治病,医生也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医生也会患病。
在手术中,长年累月长达数十小时的站立、关乎患者生死存亡的巨大心理压力让心外科医生成为了职业病“重点”造访的对象。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以下简称为亚心医院)心外科符竣教授也曾因医生这份职业患病。但他的经历又有所不同。
2019年12月,他从手术台上挽救回了两名患者。但挽救病人的喜悦没能持续多久,他很快倒在了手术台前——两名患者相继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他也随之被确诊。
作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他一度只能依靠呼吸机生存,甚至达到需要生命支持装备ECMO的程度。但在同事们的鼓励和院领导的关怀下,对战胜病魔信心的增涨,使得他的病情得到控制,进而避免了ECMO设备使用可能造成的损害,加快了他病情康复的进程。在经过长达数月的亚洲总医院的战友们上上下下齐心治疗后,他最终成功从死神手中逃出。
也是因为这次患病,让他更为理解了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其实是同伴和战友的关系。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我坚定的信念对疾病的康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段经历也使他相信:进取心、责任心虽是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基本素质,但换位思考、明晰患者诉求的同理心同样必不可少。
神奇的医学世界
他小时几乎是在医院长大。父母亲都是医务工作者,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也让他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更让他见识到了医学的神秘性。
大学期间生理课上的动物实验,曾让他异常兴奋。心脏何以像永动机一般运转、跳动,又是如何与全身其他部位实现高度协调?这一切都充满着神奇与奥秘。而这也让他更为坚定了从医的心。为此,他在研究生期间改良了心肌灌注的实验装置,专门研究心脏停跳与运动的规律,开启他的心脏奥秘探索之路。
1999年,当朱晓东院士开设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时,在朱晓东院士和陶凉教授带领下,他展开了对心胸外科进一步的探索。起初,他们从动物实验开始,并最终过渡到人体手术。
亚心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符竣教授,中国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非公立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2020年盘古年度人物奖获得者
由于条件限制,亚心医院也通过引进院外专家到院内教学,以及派遣院内医生前往其他医院进修的方式提升着医院的综合实力。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克萨斯州贝勒医学院以及阜外医院在内的多个医院进修学习。受益于孙立忠教授在内的多个专家对亚心医院的团队建设所做的无私贡献,亚心医院得以在这一过程中快速发展。
而如今,亚心医院也保持着这样的势头,不断开展着考验心外科医生手术熟练程度的竞赛。比如用手术缝线将黑白芝麻交替串在一起,考验医生对针持、镊子的精准操作;在猪心上模拟Bentall手术(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考验医生手术术式熟练程度等。
在不断学习和钻研手术过程中,他也进行着手术术式的改良优化,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微创心脏大血管的改良Bentall术,极大的提升了病人的就医体验。
在多年的临床摸爬滚打中,他积累了一套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救治的手术方法,包括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窦部双轨道成形方法、弓部手术个性化开窗技术以及插管方式选择结合逆灌脑保护方式的应用等,使部分复杂的心脏大血管手术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医院开展,降低了病人转诊的风险、提高了病患的救治率。
同时,为提高手术技术的精细化,争取尽量彻底的解剖矫治,他也通过进一步将问题前移到手术台上,解决患者可能面临的二次手术风险的问题。
符竣教授与同行交流,模拟人体手术
对于他自己而言,手术策略要远远大于手术技术本身,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每个病人临床手术规划中,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并不断总结提高,这是一名外科医生的毕生追求。
从患者到医生
在符竣从事心脏专业的20年间,他主持完成各类心脏外科手术8000余例,总体死亡率小于1%;完成胸降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杂交手术等各种类型的大血管手术约1500余例,总体死亡率小于2%。手术过程中,他也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他尤为注重对患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
早在2014年,他就在筹划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精准化治疗。以往,通常会采用同一种方式解决某一类患者的问题。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则会出现治疗偏差。而通过更为精准地划分人群,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采用不同手术策略和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中,他贯彻执行着个性化治疗的策略。一名未满30岁的未婚女性患者,因急性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重度返流进入到医院。当时,团队给出的治疗建议是进行Bentall手术,对主动脉根部以及瓣膜进行替换。但采用机械瓣膜替换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抗凝;采用生物瓣膜替换意味着患者需要在不久的将来进行二次手术。
家属考虑到抗凝药物对未来胎儿的影响,要求修复受损的瓣膜。实际上,患者的手术本身是在凌晨三点展开,手术团队成员也不在最佳状态。如果采用替换策略,手术流程无疑更为简单。但受主动脉夹层影响,如果需要修复瓣膜,手术无疑十分困难。对于状态不佳的团队来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最终符竣团队振奋精神迎接挑战,选择了为患者实施手术更为复杂的保留主动脉瓣膜的根部替换手术——手术需要在患者脆弱血管上进行一针一线地缝合,十分耗费精力、体力。他至今仍记得这场耗时近20个小时惊心动魄最终患者如愿以偿的手术。
“将自己当成病人,感受到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医生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能做什么,而是应该考虑患者的需求是什么。”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需要在有能力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形下完成手术。对他来说,放在今天,这场手术并不复杂。但在那时,已经是他能够做到的极限。
他表示,作为一名医生,“需要不断寻求安全、有效、经济三者间的平衡。在选择治疗策略时,也需要尽量减轻患者负担”,既要帮助患者解决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又要为患者的以后做谋划,并不是最贵的医疗手段就一定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最好的那双鞋永远是那双最合脚的,而不是最贵的”,符竣经常这么对病人说。
因疫情感染新冠肺炎后,他对患者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大多数病人在面对手术时往往非常害怕,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患者的配合往往能够对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80岁高龄上手术台的患者,在术后愉快地唱着歌,也让他意识到患者的心态和医生同理心的重要性。
“医生,并不单单只是医治病人,还需要尽可能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在更长久的生命里享受人生”,他说到。
阿基琉斯之踵
手术,是每一个外科医生都需要面对的。最初,他抱着一腔热血,认为掌握的知识理论、手术技巧越多,就能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就能够帮助到更多的病人。但做的手术越多,他越发发现人类在疾病面前的渺小、在医学领域未知疆界的广阔。他特别提到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基琉斯,刀枪不入的阿基琉斯其实也有自己的弱点——脚踵。折射到现实中来说,任何人都有着自己的短板。
“一名医生不能太盲目自信,需要对手术进行整体评估和细致的研判。”这是他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得出的肺腑之言,对待新技术、新方法一定要掌握好适应症,切不可刚愎自用。
“医生永远都是医学生。临床的问题永远不会穷尽,翻过一座高山,前方还有更高的山。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思考并解决面临的问题”,他说到。
“一名医生想要快速成长,就需要多查阅文献,多上手术台,提高自身阅历。”在培养医生的过程中,他也在采用综合培养这一方式——让医生短暂跟随他学习后,前往其他各个科室轮转学习,最终树立起医生的综合认知。同时他强调对待疾病的治疗上,外科思维方法的培养比手术技能的锻炼更为重要,医生需要多方面的打磨。
目前大多数医生均在采用更为保守的方式治疗病人,缺乏对患者诉求的听取。而这也和医生治疗时承担较大风险有关。对他来说,“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惠及一方”,一名好的医者应当力求使自己的治疗、手术方式能够惠及一方百姓。
符竣教授自己设计的微信头像。图标中14字样为符竣教授所在的14楼病区,同时“14”也可读作“幺四”,为“钥匙”的谐音。整体标识设计为钥匙形状,意味着手握打开心脏大门的钥匙
而在社会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介入器械、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心外科手术的潮流。“但介入手术等新技术远未解决所有问题,患者最终可能还会回到手术台上。”符竣表示,作为心外科医生,应当立足于手术刀,也要像孙立忠教授所说的“懂得并掌握介入手术,学会两条腿走路”成为复合型的医学人才。这样才能为病患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方法。
尾声
时间拉回到2010年,在从洛杉矶飞往东京的万丈高空中,一名60岁的患者疑似癫痫发作。刚从美国学习归来的符竣,正好参与了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他帮助患者清理了呼吸道,打通了静脉通道,给与了抗癫痫药物,在另外一名中国籍和日本籍医生协助下一道救治了该患者。
机组人员为了表示谢意,将他的舱位从经济舱免费升级到了头等舱。后来,航空公司甚至寄出一张可兑换任意航班的优惠券表达谢意。
礼物其实并不贵重。
但对于符竣来说,那一刻,治病救人的神圣感油然而生。而这种神圣感驱使着他一路向前走去。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