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化找不变

这段时间,加拿大疫情严重,小朋友在家上网课,也无法出门。好在互联网时代两个世界并存,线上线下无缝吻合,虚拟和现实完美结合,数字化时代的小朋友们也不会觉得闷。
于是过了夜里12点,小E还对着屏幕傻笑, 夜里两三点,大E还在线上和朋友们大玩大闹,不是开生日会就是各种有主题无主题的线上Party,反正线上生活多姿多彩,交际娱乐方式多样。
线上世界可以无限大,但线下资源常是固定的,无论线上线下世界,时间身体这些资源都只有一份,小朋友比我这个夜里要工作的人睡得还晚,第二天早上当然完全起不来,每天上课时都看她们一本正经上身穿着校服,系着领带,下身穿着睡衣,两眼无神坐在电脑前,即使在家,早餐也从来来不及吃。
精神在线上很丰富,可是肉体总要在线下生活的,为了能亲切给小朋友讲好早睡早起,好好学习的大道理,当然就要先打入她们的世界。
进入她们的线上生活,就要和她们有共同的线上世界的存在。
我问她们现在用什么社交APP,她们说了两个,果然都不是我在用的。
大E还补充了下,越小的越不会用那些古老的APP, 比如小E这样,她还偷笑看了看我,言下之意,你根本不是她世界里的人。

是啊,如果不和她们用同样的平台,在她们的线上虚拟世界,我是个不存在的人。和她们共同分享线上线下的行为,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虚拟世界和线下世界边界不同,一方面可以突破地域年龄的硬边界,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新的边界。
数字化世界里,人与人的分层不再以年龄、地域划分,而可以以兴趣,爱好,目的等更多元的划分。
虚拟世界打破了硬边界,虚拟世界也会隔绝成一个个世界,这些世界看似开放,对于非同类人构成了软边界,如果你不使用某个平台,那个世界与你无关。
正如这次为了和她们同频,我准备注册她们在使用的APP。

可惜因为一些原因,我无法使用,我们在线上还是在两个世界里。

2,永远有更新的技术,更新手段,但同样也有不变的东西。
新技术会层出不穷,完全跟上是很困难的。很多人告诉我还没适应B站电影的弹幕,现在小视频上的弹幕就有各种新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实完全不必忧虑,因为跟不上的太多了,很多时候,过一段时间,也许就有更新的替代品了。
好消息是,还有一些东西是能穿越时间,变化很小的。
比如这几天我也发现了,我和两个E也有一样的爱好。
上个月,小E请求买一本Agatha Christie的《Then There Were None》,我无比惊喜,这不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嘛,大E帮助在亚马逊上下单很兴奋得说,她看过电影,看过书,还写过讨论。哈哈,要知道,莎婆是我的偶像(我曾经在文章中写过,我做猎头很可能受到这些推理悬疑类小说的影响),我惊奇得发现和我好像是两个世界的小E终于和两个女儿有共同的偶像啊。
这本书是我中学时最爱的书之一了,她们用英文谈论起来,让我恍若隔世却亲切无比,总有些流行的东西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经历起时光的打磨。要知道,无人生还是1939年的作品了。
有些是一直变化的,比如交流渠道,娱乐方式,有些是一直不变的,比如我们都需要交流,都需要好的内容。

对人的能力要求也一样,世界一直在变,需要我们的能力也在变,但是人性不变,所有的商业围绕人性,所以还是有很多规律是不变的。

3,积累长期不变的能力,拥抱变化
一个时代真正的弱势群体是老人。看新闻经常能看到被数字化难住的老人生活窘境,让人心酸不已。
因为人都有路径依赖,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我们往往很容易活在自己熟悉的时代里。新技术会层出不穷,完全跟上是很困难的,如果想突破,想要穿越周期,就要破圈,打破圈层的约束,了解其他的圈层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同时,我们要能在不变的领域里积累足够,想一想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老年生活都是悲催落伍的,从英国女王到美国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势,最有能量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老人。甚至我们的互联网行业最有权势的马爸爸一辈的六十年代生人还很活跃… …
所以我们要经常检查一下,我有没有和时代脱节,我的线上社交活跃吗?我的朋友圈层级,是什么样的年龄层?是什么样的知识层?有没有破圈的需要和可能?
同时,我们要思考哪些是不变的要求,自己对那些不变的东西把握得怎么样?我是不是在不变的东西上有所积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