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就在眼前,但没有捷径 ——《体验催眠》│ 书海遨游 No.19033
书海遨游 No.19033
催眠就在眼前,但没有捷径
——《体验催眠》
推荐程度:*****
(这套书能把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说的如此透彻也无出其右了)
原书阅读:1,185分钟
本文字数:3,319
本文阅读:10分钟
这本书真的是帮我打开了一个精进的方向,似乎从催眠初学者的瓶颈之中可以解脱出来。不光更好的了解了艾瑞克森模式,也更了解我可以做什么。
就好像看前两本(《催眠实务》和《催眠疗法》)的时候,还总是赞叹艾瑞克森的神来之笔,还有罗西类似“马后炮”的分析,现在才真正明白。“艾瑞克森通常并没有详细说明他的辛勤努力,其实在那个似乎快速而辉煌的治愈过程之前,他已经在研究和评估患者问题上花费了好几个小时。”“这种治愈,当时看似有些戏剧性和出人意料,但实际上它是建立在数小时仔细且枯燥的筹划基础之上的。”
其实作为初学者,总是被告之学催眠很容易。“通过死记硬背某些机械的催眠诱导方法,它是容易学,但学会辨识和理解在每个个体身上催眠的独特表现形式就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努力。”
也许对于初学者来说,死记硬背真的只是入门,你无法向前。或者我要先去打满30页纸的诱导语…..
说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以逐字稿和每个句子的分析讨论为主,但可以归结为两大主题:“类僵”乃至于“意念动力运动”。如果通过“类僵”和“意念动力”去看的话,所有的催眠都可以被解释也可以被执行了。
说到“类僵”,“类僵是一种利用副交感神经模式的心理节省形式:用电动势测量感受性/表达性比值的变化。”“类僵,自主动作的中止,它通常被认为是最典型的恍惚和催眠现象之一。”包括书中还介绍了类僵的方式和相应的练习方式(见附录一)。
我可以说是看过这本书才算是把“手臂漂浮”真正的理解透了,原以为只是一个催眠导入的方式,现在才完整把类僵行为的原理和应用全部融会贯通,从手臂类僵到手臂漂浮。还有通过那几百次的练习才能积累出的握手诱导,特别是“离抚”的动作,是一定要通过长年累月的练习达到的。而且艾瑞克森还非常强调一个要点,“你不应该在陌生人和患者身上练习”。可见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没有个十来年的造诣恐难成行,所有的捷径也许不是在做同一件事情。
进一步衍生到“意念动力”,我会把类僵看成是“意念动力”的一种。书中从古代和中世纪的预言、占卜和巫术介绍,到19世纪催眠术理论中谢弗如的意念动力运动,最终发展到20世纪意念动力信号的临床研究。也以此把“意念动力”定义成催眠的非常重要的催眠现象,加上“意念动力”反应,几乎可以组成催眠最根本在利用的原理。包括对于“阻抗”的解释,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念动力”,这会让眼界豁然开朗。也许这就是在艾瑞克森面前没有“阻抗”的原因。
通过“意念动力”的应用,将传统的权威性“挑战”意味的催眠深度测试变成了一种意念动力的测量(见附录二)。同时也借用意念动力信号的基本范式(即控制论学说提出的TOTE)来研究和解决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见附录三)。
或许作为艾瑞克森式催眠治疗师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到发生在人际互动中的那些自然和自发形式的意念动力运动和信号。”
可以这么说,“类僵”结合“意念动力”就是催眠状态的全部,再结合其中提及的催眠二因素理论(见附录四),基本上可以看见催眠的全貌。
“如果你认为大脑以一种线性的、单轨的、单一因果关系的方式处理信息,那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持续存在或许是因为,我们对线式打字机、印刷术、数字计算机之类技术性设备的普遍依赖,以及有条理地从前提到结论持续进行的逻辑论证。”
而催眠则可以帮助你看到乃至改善这种错觉,也许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你可以把催眠看成左右脑的支配现象的转换,或者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的转换,或者神经递质,内啡肽或其他精神生物学系统相关利用的转换。
当然这里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催眠的定义”,虽然书中也给过两个。“催眠,主要是一种可以增加对所有意念的反应性的状态。”“催眠是一种左脑意识或自我的正常组织和结构功能最小化的意识状态。”
包括还有其它地方的诸多关于催眠的定义,而我更喜欢的是书结尾的一句总结,也许催眠就是“一种过去一直属于神秘主义、艺术和心灵疗愈领域的右脑科学”。
其实说到这里会发现,在存粹的催眠状态下,无论是“类僵”还是“意念动力”还都不能引发什么改变或者说开始治疗,其实最后都会回到“参考框架”中,通过催眠发生的原理来发现既有的参考框架以及建立新的参考框架。
“催眠现象是在一个性质不同的参考框架中,它允许我们在催眠期间绕过我们平常参考框架的限制,这样,我们可以做一些我们平常自我意识不能做的事。”这些事情就是一种治疗的发生。
或者也可以借用大卫·艾尔曼也喜欢用的词“假装”。“如果我把它理解为假装,我就可以放下它,不用去弄明白。”这样才能真正的离开原来的参考框架。或者也可以借用艾瑞克森说的,“学习催眠最好方式就是体验催眠”,去开启一个新的参考框架。
用参考框架的原理可以去解释在宗教和神秘仪式中那些“奇异的手势和气氛的威力。也可以以此用一种新的方式,让他在一种异乎寻常的背景下进行自我体验探索。”这就是催眠治疗。
“参考框架”、“类僵”和“意念动力”结合起来可以说就是艾瑞克森式的催眠治疗在做的全部的事情。无论是对于艾瑞克森治疗师的基本要求(见附录五)还是艾瑞克森式的治疗流程(见附录六)都是体现了这些原理的综合应用。然后“你应该只是启动,让患者依据其自身个性化的需要去精心运作,而不是依据你所认为的他们有用的概念。只有在他们试图自我毁灭时,你才进行适当的干预。”
当然,最后要重申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这一切都是被试自己的自我催眠。或者治疗师朋友们,你们是否能看到一个参考框架就是,“患者来找你是因为他不能做他认为他应该能做的事情。”当你看到了,也许你的治疗已经成功一半了。同时我们也“要秉持这样一种理念:患者终将会受益----这个时间或许是一天,一周,一月,或许是半年,它肯定在某个合理的时间内——而不是在这个当下。”
当完全搞懂练熟这些,也许我们就能如艾瑞克森所说的那样,“每个催眠师都非常有必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暗示方式。”其实这样看下来催眠很清晰,也许就在眼前,但需要你花很多精力才能走到那,任重而道远…...
2019-5-23
米尔顿·艾瑞克森 / Milton Erickson
附录一、类僵
类僵的方式:
1、吸引注意
2、渐进式地引导身体固定不动
3、内心探究和接纳的态度,以及对来自催眠师进一步指令刺激的期待
类僵的练习:
1、通过引导胳膊上下形成类僵来诱导催眠
2、通过把胳膊导引成一种固定的姿势达成类僵
3、移动的类僵
4、握手诱导
附录二、测量催眠深度
1、第一手指(0~25%):
浅度催眠,可能出现放松、舒服、意念感觉和意念动力信号。
2、第二手指(25~50%):
一种对内部体验具有高感受性的舒服状态,这时,感觉、想法、白日梦、颜色等可以自发地涌现。
3、第三手指(50~75%):
感受性已经建立的状态,此时被试已经“通过”了催眠体验的所有常见指标,并且感觉有能力探索新的催眠现象或不熟悉的个人心理动力领域(记忆浮现、部分年龄退行等)。
4、第四手指(75~100%):
被试报告说,他们有时丧失了意识。
附录三、意念动力治疗(TOTE)
1、测试:你的问题有心理或情感方面的原因吗?操作:在意念动力层面(有意识认知,也可能没有)进行内部探索,根据意念动力反应抬起相应的手。
2、测试:一连串年龄档次提问,和/或一个对问题开始发生的时间重新定位的请求。操作:在意念动力层面进行内部探索,根据意念动力反应抬起相应的手。
3、测试:让意识心理了解它,好吗?操作:意念动力反应。
4、测试:讨论你问题的根源。操作:“是”,令人满意的讨论
5、测试:那么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好吗?操作:在很多层面上对这个问题的内心检视以一种意念动力反应进行概括。
6、退出,支持问题解决的后催眠暗示。
附录四、
催眠体验的二因素理论
1、必须有一种开放和接纳的状态,在这状态中,被试不做任何自主的努力去干扰他们自己自发的心理活动和治疗师的暗示。
2、“联想的卷入”,这是催眠治疗师借以调动和利用被试的联想、心理机制和心理技能助长催眠体验的过程。
附录五、
学习艾瑞克森方式的基本要求
1、怎样促进催眠治疗师的个人成长和临床敏感度。
2、花时间着手仔细地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以确定他们优势的或优先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并且这些机制可被怎样应用于催眠过程。
附录六、艾瑞克森式治疗流程
1、注意力固定
(利用患者的信念和反应将其注意力聚焦到内部现实。奇异的、不同寻常的和“令人惊奇”的描述。)
2、弱化习惯性结构和信念系统
(分心、震惊、惊奇、“魔术”、质疑、混淆、解离,或任何其他可以中断患者习惯性框架的进程。)
3、无意识搜索
(隐含式暗示、问话、双关语和其他间接催眠暗示形式。由于平常意识被瓦解并形成意识缺口,直接暗示可以更好地被接受。)
4、无意识加工
5、催眠性反应
(一种被体验为自发产生的反应潜能的表达。)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