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水坡巷:探寻百年古巷的历史遗迹
水坡巷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南依潼关古城南城墙,紧靠麒麟山,是潼关古城唯一被保存至今的街区。两个街道与河道之间形成“一河两街”的水街格局。这是在关中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唯一性。
水坡巷,原名血泊巷,夹在印台山和麒麟山之间的一段斜坡上,向南能望见山顶古烽火台、东靠麒麟山,南邻古城墙,西巷口早年正对着潼河。整个巷道呈V字型,全长大约1公里左右,东高西低,曲弯不直,凹凸不平。每到夏秋暴雨时,东边高处的洪水倾流下泻,巷道中间被冲刷出一道深深的沟痕,整体走势像是一面大坡。故名“水坡巷”。 相传, 明朝时,李自成率领3万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同朝廷官兵进行过残酷的南塬大战,几经鏖战,兵士血流成河,战至10余骑神秘消失,故称“血泊巷”。后来,巷子里有一赵姓大户人家,嫌其名字不吉利,故而改名为水坡巷。
水坡巷7号门前有颗歪脖槐树,当地人称“乾隆槐”亦称“龙槐”。史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高宗弘历皇帝巡视潼关,行至县城水坡巷中段一大户人家门前,欣赏其庭院雅致,为作留念,故由这户人家移来此槐树,由乾隆皇帝亲手所植,后来奇迹般成活,被后世子孙保护至今。抗日战争时期,树身曾遭受炮击所损,逐渐弯腰弓背生长,虽树体老态龙钟,但却凌空跨巷延伸,枝繁叶茂,树下巷道可容平板车通过,堪称一景。
水坡巷7号沈家老宅是一座从明代留存至今、北方典型的窄四合院民居。“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坐北朝南,北房是正房、南房是倒座房,东、西是厢房;而东西厢房是关中特有的房子半边盖的厦房,讲求肥水不流外人田,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中间有一门居中而设,成为垂花门,也就是二门,古代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的这两道门。
漫步在水坡巷,斑驳的石板路,如同时间的纹路,诉说着历史的痕迹。走进他们的院子,墙上的砖雕和柱顶石的石雕,风化的日子,连这些石头也数不过来。水坡巷的故事,还需要你自己来亲自探寻。
记者:杨凡 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