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

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

题文诗:

圣君非能,尽其万物,知万物要,察要治国.

今为国者,多无要.朝廷言治,纷纷焉,

务相易也.君惛于说,官乱于言,民惰不农.

境内之民,化而好辩,乐学事商,为技避农.

如此以往,国亡不远.国有事则,学民恶法,

商民善化,技民不用,故国易破.夫农者寡,

游食者众,其国贫危.螟螣蚼蠋,春生秋死,

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百人食之,

其为螟螣,蚼蠋亦大.虽有诗书,一束,

一员,无益于治.先王至明,于农战.

故百人农,一人居王;十人,一人居强,

农居半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不农则与,

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众力不足.故诸侯以,

挠弱乘衰,侵削不振,则无及已.圣知治要,

令民归农,归心于农,民朴可正,纷纷易使,

信可守战.农民,少诈重居,壹则可以,

赏罚进也,可以外用.民之,亲上死制,

以其旦暮,从事于农.民见言谈,游士事君,

可以尊身,商可富家,技足以口,三者便利,

则必避农,民轻其居,必不可用,不为守战.

原文3

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今为国者多无要。朝廷之言治也,纷纷焉务相易也。是以其君惛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螣、蚼蠋亦大矣。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非所以反之之术也。故先王反之于农战。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译文3

所以那些有威望的人和英明的君主并不是能运用万物,而是掌握了世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和要领。因此他们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辩明要领罢了。

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多没有掌握要领。在朝廷讨论治国的方法时,说客七嘴八舌众论不一,都想改变对方的观点。因此,国君被不同的说法弄得糊里糊涂,而官吏被这些言谈弄得昏头胀脑,国中的民众也不愿意从事农耕。所以那些国家的民众都变得喜欢空谈和巧辩了,更喜欢从事经商、搞手工业,逃避农耕和作战,如果这样,那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国家动荡,而那些有知识的人讨厌法规,商人善于变化,手工业者无所用,所以这个国家就容易被攻破。从事农耕的人少而靠巧言游说吃饭的人众多,所以这个国家就会贫穷危险。

那些危害农作物的螟虫等害虫春天生出,秋天死掉,寿命很短,但只要它们出现一次,民众就会因虫害歉收,几年没有饭吃,现在一个人种地却供一百人吃饭,那么这些人比螟虫等害虫对国家的危害更大。如果这样,虽然《诗》、《书》,每个乡一捆,每家一卷,对治理国家一点用处也没有,也不是将贫穷变富有,将弱国变强国的办法。所以以前那些有作为的君主抛弃空谈,依靠农耕和作战来变贫为富,变弱为强。因此说:如果一百人从事耕作,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半人从事农耕,有一半人闲着,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让民众务农,国家不重视农耕,就会在诸侯争霸时不能自保,这是因为民众的力量不足。因此,其它诸侯国就来削弱它,侵犯它,使它衰败。这个国家的土地就会被侵占,从此一蹶不振,到那时就来不及想办法了。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民众都把心放在农业上。民众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易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专心耕种,那么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移,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那么就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就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民众同君主亲近,并为了法度去牺牲自己,那么他们早晚就会都去从事农耕作战。民众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民众看到这三种人的职业安适,又可以得财利,就一定会逃避农耕和作战。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那么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

(0)

相关推荐

  • “华夏”是怎么诞生的,又是如何扩张,最终形成今天的华夏

    "华夏"是中国人最早的自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这个词就已经出现了. 那"华夏"是怎么诞生的呢?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中华大地上,好像只有夏商周文化,这个印 ...

  •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 ...

  • 《尉缭子》卷3制谈诗解3令出信行农战用贤

    题文诗:今国被患,重宝出聘,爱子出质,地界出割, 而得助卒.名为十万,不过数万.其兵来者, 君谓将曰:无为先战.其实不可,得而战也. 量境内民,无伍莫正.经制十万,之众而王, 必能使之.衣吾衣也,食吾 ...

  • 《尉缭子》卷8武议诗解2市给战守用贤人本

    题文诗:古人曰无,蒙冲而攻,渠答而守,谓无善军. 视而无见,听而无闻,由国无市.市给战守, 夫市也者,百货之官,市贱卖贵,以限士人. 人食一斗,马食三斗,人有饥色,马有瘠形, 市有所出,由官无主.提天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8耕富战贵言谈轨法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8耕富战贵言谈轨法 题文诗: 人主于言,说其辩而,不求其当;臣用于行, 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故天下众,其谈言者, 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 盈廷而政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6儒侠乱法农卒富国

    题文诗: 儒文乱法,侠武犯禁,主兼礼之,此所以乱. 罹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 而群侠者,以私剑养.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吏之所诛,上之所养.法取上下,四相反也, 而无所定,虽十黄帝,不 ...

  • 《文心雕龙》卷41指瑕诗解2注书正名研求易谬一朝檃括千载无惭

    <文心雕龙>卷41指瑕诗解2注书正名研求易谬一朝檃括千载无惭 题文诗: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比语求蚩,反音取瑕, 不屑于古,有择于今.制同他文,理宜删革, 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1法天顺情静漠虚无

    题文诗: 上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 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至无至虚, 至道至情,情生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道乃,别为阴阳,离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2阴阳和气天人相参

    题文诗:夫精神者,所受于天;而形体者,所禀于地. 故老子曰:一而生二,二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也者,背阴抱阳,冲气为和.故曰人体: 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 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3精神内守均和通达

    题文诗: 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节章光,爱其神明, 人之耳目,曷能久而,熏劳不息?精神何能, 久以驰骋,而不既乎?故血气者,人之华也; 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 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4嗜欲好憎气志日耗

    题文诗: 夫孔窍者,精神户牖,而气志者,五藏使候. 耳目淫于,声色之乐,五藏摇动,而不定矣; 血气滔荡,而不休矣;精神驰骋,于外不守; 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使其耳目, 精明玄达,而无诱慕,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