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琴据心衰的脉舌症表现,
郭维琴据心衰的脉舌症表现,将其分为气虚、阳虚、阳脱及气阴两虚等证候类型,在整个病程中,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其最主要的病机,气虚、阳虚为本,瘀血阻滞、水饮内停为标,故为本虚标实,治疗心衰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这个重要的治疗原则,使用的
基本方是:黄芪30g,党参30g,益母草10~15g,泽兰10g,桂枝5~10g,北五加皮4~10g,制半夏10g。
李介鸣认为心衰的发生是由于心脏长期受累,心气亏损,阴血不足,久虚不复的结果,心衰之水肿属“阴水”范畴,为病情发展肺、脾、肾三脏阳气虚衰所致,主要表现为:膝以下水肿明显,按之凹陷不起,腰酸膝冷,畏寒乏力,心悸气短,小便短少,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暗淡苔白滑,脉沉细。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制附子9g,白术12g,茯苓24g,桂枝12g,炙甘草6g,木香6g,大腹皮12g,车前子(包)30g,冬瓜子皮各30g)。气短者加黄芪24g,或人参6g。林慧娟认为心衰主要沿循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气阴亏虚的发展演变规律,心之气阳亏虚为本,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虚渐而及阳,阳虚无以化气,不能帅血循行及蒸化水液,遂变生瘀血、饮邪,导致病情加重,心与肺同居上焦,心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势必使肺的治节过劳,久则肺气自虚,心衰常见的症状为心悸、气短、乏力,属于心气虚证,且贯穿于心衰的全过程,故补益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常用的补气药物为:人参(其中红参效果较好)、党参、黄芪、白术、黄精等。周次清认为心肾阳虚是发病的根本,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喘促、乏力、紫绀、肝脏肿大及下肢浮肿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心肾阳气不足有密切关系,若采用温阳补气法治之,往往可获卓效,气虚患者症见疲乏无力,短气自汗,舌淡苔薄白;肺气虚者,兼见喘促,咳嗽,痰涎;心气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心神不宁,面色灰青,唇青舌紫,脉虚或结代,气虚日久,损及阴血,可出现心悸不宁,口干作渴,肢体倦怠,气短微言,舌淡少苔,脉细弱,若气虚较重,可出现心慌,汗多,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疾数无力,甚则昏厥等元气欲脱之危候,治以补益心肺,单纯气虚症状者,首选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肺气不足、失于清肃而兼痰、咳、喘促者,宜用补肺汤(人参、黄芪、五味子、熟地、紫菀、桑白皮);心气虚损者,宜用养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五味子、当归、川芎、半夏、茯苓、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另有研究显示使用黄芪参麦五苓汤加减、防己黄芪汤合真武汤加减、黄芪真武汤、黄芪护心胶囊、黄芪合生脉散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生活质量、血浆sTM的改善、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优于对照组,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疾病的复发率也明显降低。
(四)结语
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其中益气温阳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如此则正复邪去,气充血行。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适当配合化瘀行水治标之法,寓通于补当中,以补为主,以通为辅。黄芪性甘,微温,归肺脾经,为补气益阳之要药,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有标本同治之妙。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退肿之功效,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现代研究证明,黄芪皂苷可通过Na+、K+、ATP酶实现强心作用,改善心功能状态;黄芪皂苷能缩小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损伤;增强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并有中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和氯化物的排泄,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