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二)
中国美术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二)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与文化》《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艺术的力量》《新艺术的震撼》《文明》《艺术的故事》《文艺心理学》《艺术中的精神》《曹星原·中国美术50讲》
第一部分请关注回看……
二、非衣帛画
1973年,湖南长沙一个楚墓里发现一幅《御龙图》,这是一幅帛画,画在丝绸上,背后不裱纸,盖在墓葬里的棺材上,长37.5厘米,宽28厘米。帛画的主体是一个配着长剑的男性驾驭着一条龙,男性的头顶上有一个华盖,龙的尾巴上站着一只白鹤,下面有一条领航的鲤鱼,引导逝去之人走向彼岸世界。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以及人神关系。
(《御龙图》)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个汉墓又发现一幅非衣帛画。这个墓是轪[dài]侯利仓的妻子辛追的墓,我们一般称她为'轪妃'。这幅非衣帛画呈T字形,上面的宽度是92厘米,下面的宽度是47厘米,上下长度是205厘米。
(辛追墓《非衣帛画》)
这幅非衣帛画的功能与《御龙图》类似,是葬礼上引导逝去的人走向天界的旗帜,有人把它称做'幡'或者'引'。在汉朝人的观念中,宇宙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天,第二是人,第三是冥界。帛画最上面的世界是天界,中间有一个人首蛇身的形象,叫烛龙(又叫祝融,中国的火神)。祝融的左边是一弯新月,月亮里面有一只蟾蜍。右边则是一颗红色的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黑鸟。
往下有两只鹤,叼着一只铎[duó],铎是中国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用的大铃。铎下有一玉璧,玉璧上有两个羽人(人首鸟身)守天门,天门的门框上还趴着虎和豹。
再往下有一个华盖,华盖下面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女性(即马王堆墓主人辛追,千年不朽的女尸),拄着拐杖,优雅富贵,辛追前面有两人跪着,后面有三个人跟随,应该都是服侍她的侍从。辛追脚下就是人界,由大力士、龟、鲸鲵共同托着。
三、秀骨清像,曹衣出水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力。敦煌的壁画、云冈的佛雕、文人的禅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精华。
我们来看一幅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这些壁画主要是用来传播佛教思想的。壁画的故事是这样的:古印度摩迦陀国有五百个强盗,经常结伙拦路抢劫,滥杀无辜。波斯匿王派兵征剿,强盗战败,并被处以酷刑,剜眼、割鼻、削耳,放逐荒野,强盗们痛苦哀嚎。佛听说后怜悯他们,给强盗们施法,吹雪山香药入强盗们的盲眼内,使五百强盗眼睛复明,身体康复。眼睛复明后的强盗们立见佛陀,求佛说法后,剃度出家,隐居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山林中,潜心修行,最终修成阿罗汉果。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壁画)
这个故事出自《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位于敦煌石窟的第285窟和第296窟。壁画共有八个场景,从激烈的战斗开始,到强盗战败被官兵俘虏、受刑,一直到强盗出家结束,整个画面动静结合,色彩精妙,充分地体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思想。
这幅壁画的人物造型都非常苗条飘逸,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典型的艺术风格——'秀骨清像'。所谓'秀骨'指的是修长苗条的身材,'清像'指的是面目清秀,棱角分明的面相。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赞南朝画家陆探微时说:'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这既是对陆探微画风的评语,也是对六朝美学风骨的整体概括。
我们再来看一幅《释迦出山图》,描绘了释迦在尼连禅河边的加阁山苦行林中,实行极端刻苦的修行,坚持不懈六年,身体极度消瘦,仍未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当他悟到自己只是一味的苦行是徒劳无益后,决定结束苦行,走出深山的情景。从落款'御前图面 梁楷'来看,应该是梁楷在宫中所创作的作品,现被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释迦出山图》
这幅画讲的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前面的那幅敦煌壁画讲的是因缘故事),是释迦牟尼还没有成佛前的故事。《释迦出山图》里的释迦是以人的形象出现的。梁楷在这幅画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苦行僧一般的释迦牟尼形象。释迦红色的衣袍,依稀可以看出'曹衣出水'的效果。
梁楷很有个性,时人称其为'梁疯子',他受不了宫廷约束的不自由生活,挂袍辞官而去,到民间做一个自由的画家。他还有一幅名画叫《李白行吟图》,画的是穿着长袍的李白侧身像,头颅半仰,嘴里吟着诗。
(《李白行吟图》)
(《青铜鎏金弥勒佛立像》)
现在收藏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有一尊青铜鎏金弥勒佛立像,'曹衣出水'的艺术效果更为形象。'曹衣出水'出自曹仲达,此人善画佛画。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法,与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称,唐代又将曹仲达的佛画风格称为'曹家样',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列,奉为典范,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
有人把'曹衣出水'这一佛教造像风格归为曹不兴所创,其实是误传。这种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的绘画和造像风格,乃是南北朝时北齐著名画家曹仲达所创。
'曹家样'画法的特点是:一种宽袍大袖的服饰,'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所以有'曹衣出水'之誉。
'曹衣出水'风格与犍陀罗的佛教艺术有很大关系。英国大英博物馆有一幅来自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塑,衣服像是沾了水一样紧紧地贴在身上,这与'曹衣出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命运三女神》)
四、吴带当风
与'曹衣出水'相对应的是'吴带当风',这个典故与吴道子有关。吴道子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他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强化了绘画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拥有'圣'的桂冠:一是'书圣'王羲之;二是'诗圣'杜甫;三是'画圣'吴道子。苏东坡曾说过,画画一事到了吴道子那儿算是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
与吴道子同时期的阎立本、李思训等都是贵族出身的宫廷画师,吴道子则是个孤儿,家境贫寒,完全是凭借个人才华和不懈奋斗而成为一代宗师。
吴道子擅长宗教题材的绘画,加上唐朝佛、道盛行,寺庙、道观众多,为吴道子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据说长安菩提寺的方丈知道吴道子爱喝酒,'每一挥毫,必须酣饮',他就在寺门口放了一百石好酒,对吴道子说:'帮我画画,这些酒统统归你。'
(《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
《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的纸本墨笔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着他去拜谢天神的故事。吴道子纯粹以墨笔勾勒出人物形象,这叫'白描'。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线条是用毛笔中锋的笔尖画出来的,一贯到底,粗细一样,叫'春蚕吐丝描'或'铁线描'。《送子天王图》里的线条用笔时有起伏变化,磊落遒劲,充满了立体感,这种线条叫'莼菜条描'。
(《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