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典籍-蠢子医
成书背景
本书系龙氏为诸孙习医所编,见证即录,故无次序。
作者简介
龙之章,字绘堂,清代医家。原籍河南太康,后迁居项城。生卒年代失于详考(约诞生于嘉庆年间,卒于1881年)。青少年时期学儒,是项城的岁贡生,精研地理学。曾一度潜心于科举,后因自身多病,其妻亦多病,遂“不得不于课读之余,兼及于岐黄”。初为自学,后得识名士晏廷予,晏氏精医,曾得名医李子振之薪传,由于当时龙之章在堪舆(地理学)方面的造诣闻名于时,晏氏对此亦颇向往,因而龙、晏二人结为至交,在学术上互相授受,各尽其传。此后龙氏又攻读了《石室秘录》等书,视界较前开阔,医术益进。后因战乱,生活较不安定,加上龙氏的长子、次子相继病故,他们遗下的孩子则由龙之章抚养教读。当时龙氏不得不以医为生计,并将医术传其孙辈。龙氏所撰《蠢子医》一书,即为诸孙习医而作。初未刊行,1936年裘吉生将其辑入《珍本医书集成》,使此书得以传世。据龙氏自称,这部著作“……举古人方略与自己管见,率为诗歌以便诵读,使诸孙朝而诵,夕而维,以及于古……”。其孙龙镇川以医闻名于乡里,就是得力于这部著作。
内容简介
一、诊疗把握纲要,汲古出新
本书是一部随编随教的中医临床启蒙读物。书分四卷,约有十二万字。卷一,自“学医真诠”起至“脉理虽足凭,间有不足凭者”,共三十七论;卷二,自“古今用药不同”至“养病歌”,共六十论;卷三,自“调气总歌”至“治沉寒法”,共六十三论;卷四,自“妇人之病多于男子”至“治邪症以导痰为主”,共一百二十四论。全书反映了龙氏平日治愈之症及其所选用奇验之方,用歌诀夹叙的形式和浅显的文笔(甚至结合河南方言)编辑而成。
龙氏治医,主张以药性和脉理作为学医必读基础。其于临床,认为“治病总要有把握、有提纲,有了把握与提纲,下笔便是方;若无把握与提纲,纵学一世亦渺茫……”。为了使读者易于学习掌握临证,他归纳了五脏病证的虚实治法,所选常用药不过数十味。并指出五脏病证中的兼挟证候,实证多挟风火,虚证多挟风寒。而一般常见病证,又以风、火、痰、气四者为提纲(见本书卷一“风火诸证脉论”),为读者分析症候,提供了较多见的病因、病理因素。
初学临证者,往往不易掌握用药主治,龙氏通过丰富的医疗实践,总结出多种病理和治则所应予选用的主药。他在“治病皆有主药”中指出:
火结:用大黄、枳壳、枳实;
寒结:用巴豆、三棱、莪术;
调气:用木香、槟榔、元胡;
顺气:用香附、乌药、腹毛;
补气:用党参、炙芪、白术;
破血:用桃仁、红花、赤芍;
补血:用当归、川芎、生地、洒芍;
补阴:用熟地、山药、萸肉;
补火:用肉桂、干姜、附子;
寒嗽:用麻黄、杏仁、白芥子、半夏;
虚嗽:用款冬花、紫菀、百合、五味子;
风痹:用川乌、草乌、桂枝、威灵仙;
火痰:用川贝、蒌霜、苏子、萝卜子;
虚脱:用乌梅、五倍子、龙骨、牡蛎;
湿痒:用苦参、赤苓、蛇床子、白芷;
风疾:用白附子、天麻、僵蚕、郁金;
喉风:用桔梗、山豆根、牛子、射干;
自汗:用生芪、防风、枣仁、麦皮。
……熟悉这一些,对初学临证者掌证主证用药,甚有裨益。
在脉学方面,龙氏主要宗陶节庵。他对周学霆《三指禅》中论脉以“缓”字为标,尤为赞赏;对程国彭所论脉之“胃、神、根”三字亦颇推崇。正因为他研究脉学注重常变,往往能据脉直言症候,洞见隐情,使病人及其家属为之叹服。书中还分析了各种“难治之脉”及“死脉”,可补一般脉学著作之不足。除脉诊外,龙氏强调色脉并重,尝谓:“治病先看气色,吉凶亦可预知”。他的经验是,如遇患者气色不好,“只要鼻间微含润、面上略带鲜”,就是有“阳气”和有“生气”的征象。这种经验之谈,于临证颇有参考价值。
在药物的具体选用方面,临床上有所谓“王道药”和“霸道药”的不同。龙氏认为“霸药”亦不可少,但须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其孙龙镇川谓:“凡用霸道毒药,其势不得不然。非有过人之识,脉理分明,病原参透,不可妄加。至炮制药时,尤要遵古今良法,百倍其功,转极毒之品成极平之性(本书卷二对大黄、马钱子、斑蝥等药制法,介绍详细而具体,特别是马钱子的制法与传统制法有异,可供借鉴),否则易致误事。”龙之章认为对一些暴症,可采用“先霸后王”的治法,“好似秦人之暴虐,必得霸王之铁鞭;一若平定了,便须治世之曹参……”。生动地将“治天下”与“治病”的原理相比喻,对议者甚有启悟。
龙氏疗病亦颇重视治胃补脾。他指出:“万病皆以脾胃为主”,“脾胃者,真气之枢纽”,“生化旺时病易已”。同时又指出:胃虚则“不能操纵使药行”,而影响疗效。其侄龙金门指出:“篇中引《裴子言医》(明·裴一中撰),大约于脾胃有余似不足者,以通利为主;不足似有余者,以补养为主。无非贯以中道,则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说明龙氏对脾胃虚实疑似症的治疗相当纯熟。关于久病治法,龙氏强调“必须扫尽外症,方可治其根本”。久病多虚,当用补法。但久病又易有滞痰、积热、结气、结血等情况,此属病之标,当先予施治,否则用补药不易见功,甚至可能产生某些变证,这无疑是属于治不如法,也是临床上虚证用补法乏效所常见的原因,学者宜予细玩。
二、方药经验心得,颇多不传之秘
裘吉生在《蠢子医·提要》中介绍称:“本书所论,皆属经验之言……颇多不传之秘。用药不无峻毒,若所投的当,则效如桴鼓。观其学识诚有铃医之特长,而无铃医之庸俗”。今人在运用这些经验时,必当辨证确切,投剂合宜,而且应该有所选择,宗其法而不泥其方。否则,胶柱鼓瑟,未免误事。龙氏长于内科杂病、喉症及产科病证,现将龙氏对一些病证的治疗经验,举要加以介绍。
内科杂病中的沉寒痼冷,一般不易取得速效,龙氏生平治这类病证为数甚众,他的突出经验是“治沉寒必须重加透澈药始得”。因沉寒或抑郁而产生的痿痹,局部或有结血肿硬。对于这种病证,“必须苍术、麻黄之温散;必须干姜、独活之燥烈;必须川乌、草乌之峻发;必须肉桂、吴萸之辛热;必须马前、乌蛇之利窍;必须山甲、全蝎之洞穴。内用葱酒和药煎,外炒黑豆将皮贴……”。如用上述方药,阴寒仍未透出,则加龙氏所自拟的“紫金丹”(见《蠢子医》卷四),效验甚著。
又如治吐血,常不用血分药,往往根据患者的性别和虚实情况,参用温凉补泻治之。女子吐血以血结居多,宜于方内兼用桃仁、红花;男子吐血多有实火,酒制(或醋制)大黄可酌情加量。亦有吐血色紫兼血虚者,可于方中加用干姜、附子;气虚者加参、芪、三七;吐血而兼咳嗽者,另加冬花、紫菀;吐血兼衄血,加栀子、生地、大黄。
再如本书卷四介绍“催生”用发散法,似亦不见于前贤论著。龙氏治某临产妇,受风寒后气壅血滞,大搐大颤,影响正常产育,方用荆、防、苍术、麻黄、益母草、独活、川芎、当归,服药后诸症悉缓而分娩。
书中所载方剂,约有三分之一较为峻猛有毒,但龙氏用之,奇而能中,险而实夷,正所谓“用毒而反剂其平,师古而妙用其创”。
龙氏治病,常用内服、外治相配合以提高疗效。他曾说:“内治外治皆要通,泥住一边便不中。”对于有些病证,则单用外治法取效。曾治一大便不通患者,屡用通法不中,龙氏借鉴前贤治法,以皂角末装入竹筒中,将竹筒插入肛门内,“一次便有功”。又曾治一小便不通患者,前医用攻利诸法不效,他用水银珠装入鸡翎中,导入尿道内,“一滴便有功”。
此外,他对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腑病治赃,脏病治腑,亦颇多临床经验。如治哕呕因于肺经壅遏者,用通腑法治之;便秘因于肺虚者,用潞党参、当归等药治之而效。
还值得一提的是,龙氏对朱震亨的调气法和张子和的攻邪法颇有实际体验。尝谓:“治病以调气为主,即调血,亦调血中之气”,“年老有积,亦当攻伐”(俱见本书卷三)。说明龙氏善学前贤所长,以丰富自己的医疗实践。
流传版本
本书成书于清光绪八年(1882),初未刊行,清宣统三年(1911)其侄付之石印。1936年裘庆元辑入《珍本医书集成》,得以传世。现存1914年项城县志局张三宝石印本、1936年世界书局《珍本医书集成》本。
影响评价
《蠢子医》反映了龙氏对多种病证的证治经验和见解,对中医临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