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篇 辽国的畜牧业生产工具与场所
X
有辽一代。其畜牧业生产方式主要是“逐水草而游牧”,一年四季,随着季节、气候及牧场牧草的变化而经常转场迁徙,所以,他们的畜牧生产工具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适于游牧、转场用的坐骑——马匹及其与之配套的马具,还有驼车、毡帐及牧犬等。
辽代契丹牧民在茫茫大草原上放牧,供牧人放牧骑乘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而骑马又必须配备鞍辔镳镫,所以,各种马具也得准备齐全。每当季节交换,草枯雪降之时,牧民要将畜群从夏秋牧场转至冬春牧场,这时,装载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驼车要随畜群而动。当然,无论是在哪个牧场放牧,能随时拆迁和搭建的毡帐,都是契丹牧民日常生活所必需。上述辽代契丹族牧民在游牧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在近些年出土的辽墓壁画上及辽墓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马具,在不少辽墓中都有实物出土。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辽宁建平张家营子的一座辽墓时,即出土了鞍饰、辔具、铁衔铺、铜铃、铁马镫等马具。在黑龙江泰来塔城子镇西南的平等村辽墓中,也出土了铜马镫、铁衔镳等马具。配有鞍辔的放牧用坐骑马,在出土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的石棺画《契丹放牧图》中有形象描绘。此画由马、牛、羊组成一混合牧群,在最前面的是两匹全鞍马,红缨雉 尾,彩色鞍辔。很显然,这两匹马是供放牧者骑乘的。鞍马之后有几匹散马,然后是牛群和羊群。大概此画描绘的是收牧时的场景,所以,身穿开襟短大衣,腰系带,足穿靴的放牧人已下马步行,跟在畜群的后面,手持牧鞭作驱赶状。此外。在内蒙古喀喇沁旗娄子店乡上烧锅一号辽墓中发掘的壁画《契丹游牧生活图》中,亦有契丹人游牧用的毡车和牧羊犬等出现。在壁画醒目位置上画有一辆契丹人常用的高轮、长辕毡车,以三角支架支撑作停歇状,车上覆黑色毡篷。车尾拴一牛,车后为马和羊群,作追逐奔跑状。车右边有一犬,昂首卷尾。畜群后有一牧人,着开襟短衣,脚蹬高腰靴,手持长鞭在驱赶牲畜。在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的另一幅石棺画《契丹营盘画卷》上,绘有契丹牧人用的毡帐、毡车等。画面有一株高大的花树,树旁横列三座毡帐,半圆形顶,用皮绳拴缚。左侧有三辆毡车,长辕、高轮,车上有毡篷,辕用木架支撑。车外趴一小狗。车侧有两个髡发契丹牧人,短衣,黑毡靴,各背一小口细颈、直腹木皮囊,旁边有一犬。此外,萧总管的《契丹风土歌》中亦出现了游牧的契丹牧民所常用的车、帐等用具:“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辽代契丹人畜牧生产的方式主要是游牧,所以,其畜牧生产的场所,主要是野外的草原牧场。辽代的牧场官私均有,大小不一,分布于辽阔的塞北草原之上。当然,到了辽代末期,由于部分牧民巳实行定期放牧、定期收回的牧养方法,所以,每至隆冬时节,便将牧畜从野外牧场赶回家里,进行圈(或栏)养。因而可以说此时冬季的畜牧生产场所便改在了牧人驻地附近的畜圈或畜栏中。(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