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少将的《苦难辉煌》,有没有被高估?专家:拼接的速成品
金一南少将的《苦难辉煌》,有没有被高估?专家:拼接的速成品
金一南少将创作《苦难辉煌》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耗时十五年,翻阅500本相关书籍。最终,金一南才写成了6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实在是了不起。
金一南呕心沥血多年创作的《苦难辉煌》,面世之后遭到了不少非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党史杨奎松教授的观点。他在《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中不客气的,不客气的指出:
金书其实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意图,把学界同人各种研究著述按其需求剪切拼接,加工“串烧”,再结合自己随性发挥的文学性语言,打造出来的一种速成品。
杨教授的这篇文章,笔者通读了几遍,所有的论点论据都是围绕这个论调展开的,核心无非三点:拼接、速成品、随性发挥。
杨教授洋洋洒洒引经论点,指出了诸多不足。具体细枝末节,笔者不再过多赘述。总而言之,杨奎松的评价就是拼接起来的速成品,硬伤就是引用资料不严谨。
评价一本作品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观点,《苦难辉煌》纪录片总编导徐海鹰则有另外一种观点:
将那段历史放在国际环境下观察,展现苏联、共产国际、日本等力量的影响,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历史。
徐海鹰是搞纪录片出身,《苦难辉煌》纪录片也是他亲自选题确定的。徐海鹰从纪录片的角度来审视《苦难辉煌》,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优点,这也是情理之中。金一南是战略出身,与搞学术的还不一样。金一南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那段历史,明白历史为何会选择红军,老一辈又是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长征。
毕竟,在金一南之前,很少有人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把长征前后讲透彻。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苦难辉煌》的魅力正在这里,把各方微妙的影响联合在了一块,不能说让你看到了历史的原貌,最起码能够让你更接近真相。
杨奎松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徐海鹰则是从二次创作的角度审视,两人都可以认作是对《苦难辉煌》的内容认知。笔者再为大家说一下读者的直观感受,就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看了《苦难辉煌》后,指出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辉煌之前的苦难,更好的认识了苦难和辉煌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管怎么说,《苦难辉煌》确实是引人入胜,能够给人以启迪。这世上最不应该有的就是高估或者是捧杀,一旦沾染上,就会很难看到事情的真相。
所以,《苦难辉煌》谈不上高估,应该正确看待。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明白,自己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更何况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察之'。
回归到《苦难辉煌》本身,金一南少将的创作初衷就是让人看到信仰的力量,绝不屈服达到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