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华县学生串联那些事儿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上世纪华县学生串联那些事儿
作者 秦获幸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东北大连海运学院的大学生步行到北京为开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步行串联的热潮。热潮兴起,各地都设立了接待站,为过往的革命师生提供食宿方便。在大城市的大型接待站还有从农村抽调来的农民在食堂工作。
在咱们华县的老公路上经常有过往的师生串联队。到延安去,到北京去,到全国各地去,革命的激情在燃烧,华县的少男少女初中学生也跃跃欲试,走出华县,走出陕西!
在此以前曾有过各班推选赴京代表的活动,现在有了机会绝不能错过。在华县东部的莲花寺初级中学,很自然的掀起了步行串联的热潮。初中生低年级为六八级同学。适学年令以五二年生者为主,六七年的年令为十五岁。热血在沸腾,直接就行动。有一支七人组成的步行长征赴延安串联队成立了!他们在县城定制了以上内容的红旗。家里没有粮票的就把玉米晒干,再在热炕上炕干,拿到粮站上换回粮票。
一切准备就绪,第一天集合出发从下庙的周家庄码头过渭河就在奓村安营下寨。出发之初,精神抖擞,豪气万丈,打着红旗,背着练了若干遍的背包,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北方,向着心中的圣地延安前进!前进!第二天到达党睦,第三天到罕井,第四天到白水县城。
小小年纪的小将们终于感受到步行不同于散步。出门在外不是在家玩耍,乏困之后可以回家,钻到自家的热炕上美美睡上一觉。然而,现实让他们屈服于双腿。这明明是自已的腿,咋就不听指挥了。大家一商量,干脆搭汽车。意见是出奇的一致。
当他们卷起红旗时,那步行两个字竟然不争气的露了出来。旁边围观的人不由得会心一笑,有人调侃说这步行咋成了车行!坐上了敞篷车,行走在高低不平,曲折蜿蜒的简易公路上,身后扬尘土呼啸着向陕北前进!汽车到了洛川,小将们下车又打起红旗,步行了三天,终于胜利抵达心中的圣地宝塔山下。在延安,该去的地方都去了,钱不够花的在接待站借了些,然后就打道回府。从延安坐免费敞篷车到铜川。再从铜川坐免费火车回到老家。壮举终于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百万支串联队就有百万个不同的经历。这一支长征队就有另一番风釆。这是由六七级和六八级的十多位同学组成的长征队。他们一路坚持步行到达延安的。在路上常有好心司机停下车要捎他们一程,都被可爱的小将们婉言谢绝,并声明我们就是锻炼革命意志的,以实际行动践行步行长征的诺言。
关于好心司机办坏事的悲剧需传言说是在新疆有一位卡车司机看到有两个学生背着背包走得很精神,他就停下车让孩子们坐上卡车箱里。谁知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悲剧了,两个少年不知不觉被冻僵了。
咱们这支顽强的长征队一路上坡陡路滑,一不小心就摔倒栽跤。难能可贵的是有几位十五六岁的女同学从不叫苦不叫累,和男同学一样坚持到底!
在延安,他们住在延安地委。期间还有一支小插曲。那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几位大学生向工作人员提出给他们每人发一件黄军大衣。依当时的条件,工作人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面对大学生的无理要求,咱们的初中生对他们嗤之以鼻,并写了大字报声明我们到延安来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云云。革命激情言溢于表。
他们到延安时,得到了停止串联的通知。当他们参观完所有景点准备返回时,那几位西安交大的大哥们鼓动或者怂恿他们反正出了门就应该到北京去。经不起鼓动他们就决定去北京,明知有风险,还要试一试去!他们一行坐汽车来到黄河渡口,过了黄河又坐车来到太原。在太原待了三天,有几位同学想家心切和其它原因,提前回家。其它同学步行去了北京。
进京以后住在市委的大礼堂,千百人的通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每顿的伙食交一毛钱,三两粮票。在此期间有同学在接待站借钱,也有让家里汇钱的。仅在北京就逗留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他们有幸目睹了总理风采。
在串联队的同学中有一位段姓男生自始至终都写日记。每天的行程落脚点都有详细记录。可惜二零零三年的大洪灾把那些东西冲毁得荡然无存。
在同学们出走的两个月里,一位同学的母亲不幸去世。儿子归来时已是阴阳两隔,只能见到遗照。另一位同学是抱养的。其养父母对他宠爱有佳。儿子在外的日子里,母亲熬煎成疾。她总担心十五六岁的娃沒出过门不知道咋过哩。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把伟大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当时不足十五岁,身单力薄,只能和几个伙伴来到西安。先住在东一路小学,后住西北体育場。那空旷硕大的体育馆里有数千人的通铺。人来人往,热气腾腾。尽管是寒冬却感觉不到冷。体育馆南门口的土地面上由于每晚都有千人次的小便,时间一长形成了一个大尿池。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我们见到了陕西文学界名人胡釆先生和其它几位被押在敞篷车上游校。胡采先生瘦削憔悴。可怜了一代精英受此摧残和侮辱,实乃民族的悲剧!在陕西省体育埸的广埸上,我们那一天碰巧看到了西安召开批判刘澜涛霍士廉大会。刘澜涛白头短发,身穿银灰色呢子大衣,霍士廉身穿黑色呢子大衣。台下都是围观者,完全的看客,惟有主席台上的主持人在努力表演。
在西安和平门外城墙上,只有西安交通大学的飞鸣镝战斗队的漫画作品最为活跃和醒目。在西安的一家接待站我们还看到了从云南过来的学生衣裳单薄,冻得瑟瑟发抖,请求接待站救助的情况。
后来我们来到咸阳,在一家纺织厂参观制作捻子的车间。只见那宽好几米的絮棉薄如蝉翼从一边过来到另一边就成了捻子。这制成的捻子转着转着在一个粗高的管子里盘旋盘旋,直到管子装满。这情景让一个农村少年看来就感觉是振撼!这和那在村里手工搓捻子真是天地之差,也算是开阔了眼界。
据一位莲花寺初级中学六七级一位申姓校友回忆,当他组织本校第一支长征队时,有班花参加。那班花的男朋友因故不能去,就给申姓同学要求当一个眼线,监视同去的两个男生不能和班花走得太近,否则……这位帅哥是六六级休学一年后复学的,年令大一岁,更是个强势人物,没有一个吃了豹子胆的和他争锋。尽管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但那男人严防他人夺美的心态也属正常。这一对早恋的少男少女终成眷属,已是后话。申同学回来如实汇报,帅哥满心欢喜。
申同学自延安回来之后,又和几个同学去了四川,在成都,重庆,大邑县刘文彩的收租院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参观了收租院后,一位王姓同学在同学们排练的收租院一剧中扮演狗腿子。他参考收千租院里的造型,很有创意的动作,把一个反面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很得观众赞赏。
申同学他们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就是借着东风畅游全国!很可惜,一纸停止串联的通知,接待站摇身一变成了劝阻站。不是欢迎你们,而是欢送大家。劝阻站只发返程票,按原藉证明统统返回老家。
至此,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大串联落下了天大的帷幕。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

  • 【留住记忆】当年,他们真年轻(下)

    --文革中的大串联实录 县档案馆在征集老照片时,文革中结伴串联的老陈同学和我提供了几张大串联的照片.竺科长建议我以这几张照片为引线,写一篇大串联的回忆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尘封多年的记忆就此缓缓打 ...

  • 咸中求学琐忆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咸中求学琐忆 作者: 沙漠红柳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产生了写点文字的想法.一是从<华县新闻资讯>平台获悉,我曾经就学的咸林中学落榜省级示范性 ...

  • 【灵璧故事】大串联

    大串联 文/同龄人     1966年8月18日,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身着解放军军装.臂戴红卫兵袖章,神采奕奕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兴致勃勃地检阅百万文化 ...

  • 《情缘》(014)1966年大串联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回北京

    火车路过南京长江的时候,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修建完成.我们坐在火车上,火车开上了轮船,两节车厢并为一排,火车坐轮船过长江. 我们在上海的真如车站下了火车,接待站把我们安排到了上海徐家汇的一个学校,学校的 ...

  • 《情缘》(013)大串联到北京,我被选为学生代表,登上观礼台

    1966年的秋天,我和同学们串联去北京.在天津大直沽的一个学校住了三天,去北京的时候,在天津火车站同学们都走散了. 去北京的学生太多了,天津火车站就像大市场一样,有东北来的学生,有南方来的学生,人们都 ...

  • 胡根庆//徒步串联去延安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长征究竟牺牲了多少人?红军西征后又剩余多少人?

    长征究竟牺牲了多少人?红军西征后又剩余多少人? 为什么三大会师后有的说剩余30000多人,有的说5万多人? 长征的胜利有多辉煌,牺牲就有多壮烈.这是一组被鲜血浸透的数据:长征出发时总人数为18.7万余 ...

  • 【华县美文】老同学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老同学 作者:四方轮子 一个小小的留言 竟然知道了 我和沙漠红柳 原来坐一个教室 在他的牵伴下 我用一分钟 又走回了37年前 回到了老同学中间 很久以 ...

  • 我以赠书感恩母校

    我以赠书感恩母校 2016年10月25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这个离别小学母校五十年的学子,以赠送自己多年出版的四本书籍,不忘校园初心,向母校汇报人生,感恩我的母校. 我的 ...

  • 上世纪华县初中生那些感情故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 第五章   中学三年苦作舟 作者 高民智 是感情还是爱情 我的家慢慢地撑不下去,眼看着我将面临失学危机.因为我家孩子多,我哥还在学 ...

  • 上世纪华县农村老槐树上的钟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村口老槐树上的那口钟 作者 时三文 在我童年记忆里,我们小少华村村口巷道北饲养室大门西的吃水井旁,有一棵千年老槐树.老槐树上挂着一口铁钟,就象一朵一年四季盛开 ...

  • 上世纪华县农村生产队的拉脚伕

    邮箱:3125136050@qq.com 拉脚伕的艰辛路 作者 秦获幸 华州曾有俗语"骑驴的不知道赶脚的难".所谓赶脚的,一是步行者,二是牵牲口驮货的人.人们把赶牲口车拉运货的人称 ...

  • 上世纪华县全民参与的四次绿化运动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古至民国,华县境内平川地区,林木葱郁.民国时,竹.杏.柿.枣等,散布各处,曰"经济林":北.东各乡杨柳成荫,河渠之畔,广植柳.槐,称&qu ...

  • 上世纪华县有名的六大蔬菜品种,看看你村有没有种

    邮箱:3125136050@qq.com 明时,"泥河(今华州乡泥河堡)治蔬菜".当时华州境内有葱.韭.蒜.芥.茄.芹.萝卜.蔓青等,至清末,"凡蔬之类,无一不备&quo ...

  • 上世纪华县有名的几个食品饮料厂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民国前,酒多来自凤翔,人称"西酒".民国时,始取玉米自造,号"本地酒",全县烧锅多寡随年岁丰歉而定.西关.赤水各有制糖 ...

  • 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县学生的一次春游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学的一次春游 作者 郝庆年 "千亩绿竹,十里红杏".正是华县风光最骄人的时日,学校组织去春游,我们非常高兴.吃罢早饭,按老师定的路线出发 ...

  • 上世纪名牌女大学生,无奈嫁给年长10岁文盲老农,却幸福了一辈子

    门当户对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门当户对表示的是结亲的双方在家庭经济.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等方面都对等.从前,人们大多认为,双方如果不是门当户对的话,就很难追求到幸福.然而,就有那么一个人,就有 ...

  • 七十多年前华县学生的寒暑假生活

    贫寒而幸福的中学时代(三):寒暑假 作者 李增智 (接上:我的父亲是华县乡村的烹饪师)由于家境贫寒我的假期基本上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父亲告诉我"艺不压身",他要求我尽量学会农村的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