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综合对我国企业总体信用环境、总体效益趋势分析,通过对行业特征、所有制特征、规模特征以及地区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整体运行平稳、高质量发展初显效果。 但 同时也存在企业的收益性水平总体下行,亏损的企业面明显扩大,资产增速放缓等突出问题。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 贸易壁垒增加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 导致宏观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不利条件下, 我国企业在信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警觉。
中国企业信用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1. 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外部因素干扰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据本报告统计, 2019 年入库样本企业 2016要2018 年的营收总额分别为 916729 亿元、1052810 亿元、1177865 亿元,分别提高了 14.84%和 11.88% ;利润总额分别为 47898 亿元、56662 亿元、61901 亿元,分别提高了 18.30%和 9.25%;亏损总额分别为-2105 亿元、-2052 亿元和-4567 亿元,亏损比率分别为 4.39%、3.62%和 7.38%;扣除亏损后的净利润总额分别为45793 亿元、54610 亿元、57334 亿元,分别提高了 19.25%和 4.99%。
2016—2018 年亏损的企业面分别为 6.45%、6.24%、11.46%;2017要2018 年利润负增长的企业面分别为 36.42%、46.48%;营收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三项收益性指标处于负增长的企业面分别达到 60.61%、 57.98%、 55.87%,与 2017 年的 52.31%、 52.74%、51.54%相比, 三项收益性指标负增长的企业面均有所扩大。
以上分析表明, 我国企业以往所面临的下行压力在 2018 年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成了现实,尽管存在周期性的特点, 但与上次的下行具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上次下行主要表现在特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而这次主要表现在中小型企业;二是上次下行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 而这次下行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三是上次下行受影响较大的是西部地区企业,而这次的影响几乎涉及所有地区企业, 但相对而言受影响较大的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四是上次下行主要表现在生产业和传统制造业, 而本次受影响较大的是服务业。 这些特征表明, 传统制造业和基础性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成效已经显现,主要矛盾已经由传统的结构性矛盾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突出存在于出口贸易型的服务业和过于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中, 尤其是以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为甚。 这些问题也集中反映出长期积累的所有制之间、 地区之间、 规模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我国企业面临的深度调整的基本面将是长期存在的,高质量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2. 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理论负债率偏低, 对其流动性产生严重影响
本报告统计显示, 2019 年入库样本企业中, 2016—2018 年小型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35 次/年、 0.36 次/年、 0.32 次/年, 民营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 0.65 次/年、 0.70 次/年、0.71 次/年; 小型企业的理论负债率分别为 30.27%、 29.33%、 33.68%, 民营企业的理论负债率分别为 42.66%、 44.65%、 46.38%, 均居于较低水平。 这一情况表明, 负债水平较低、 流动性放缓、 资产经营效率效益不高,依然是制约中小型企业信用发展的瓶颈, 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长期积累的信用风险有所暴露, 应引起我国企业界的关注与警觉。
3. 小型企业资产增速普遍放缓, 亟须改善投资环境
报告统计显示 , 2019 年 入库样本企业中 , 2016—2018 年 企业的资产增长率分 别 为20.43%、 19.74%、 11.10%, 资本积累率分别为 23.85%、 22.12%、 8.96%。 其中, 小型企业的资产增长率为 5.47%, 比 2017 年的 27.05%下降了 21.58 个百分点;资本积累率为 3.48%, 比2017 年的 31.55%下降了 28.07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 小型企业的资产增速下降幅度较大, 影响小型企业资产增速的因素增多, 亟待从宏观政策上改善小型企业的投资环境。
4. 服务业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 亟须解决发展中结构性矛盾
按本报告统计, 2018 年服务业企业平均营收利润率为 4.57%, 较 2017 年的 6.20%下降了 1.63个百分点,这也是在 2017 年下降了 1.85 个百分点之后的再次下降,且营收利润率下降到自 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6要2018 年服务业企业的平均资产周转率分别为 1.06 次/年、 1.15 次/年、0.59 次/年, 服务业的流动性明显放缓, 且降低到自 2011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 服务业的理论负债率虽有小幅提高, 但处于低位徘徊; 资本保值增值率下降幅度也较大,也已经降到自 2011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成长性指标也出现大幅波动, 增速明显放缓。 综合分析来看, 服务业经营形势将会日趋困难, 也势必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促进中国企业信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以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整优化布局结构,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 贸易壁垒增加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 导致宏观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 企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 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体要求是要聚焦实体经济, 做强做精主业, 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 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非主营业务, 通过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创新力、 控制力、 影响力、 抗风险能力。 要以共建 “一带一路”为重点更好 “走出去”, 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价值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传统制造业和基础性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成效已经显现, 一些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 传统的结构性矛盾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在传统基础性制造业, 深层次结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但同时存在的不同所有制之间、 不同企业规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 不同细化行业之间的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以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 着力解决好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资产运营效率低质量差等重点难题, 着力解决好改善服务业的营商环境问题。 我国企业界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 从中短期规划着手, 以长远发展布局, 兼顾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 着力实现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 加快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促进高质量融合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强度总体偏弱的共性问题, 反映了我国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我国企业界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企业。 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国有企业与各类所有制企业、 各类主体的融通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同时,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 保护、 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同时, 也要注重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 市场创新、 文化创新等, 尤其是科技、 信息服务业要创新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企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3. 进一步释放政策效应, 着力解决好中小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难题
负债水平较低、 流动性放缓、 资产经营效率效益不高, 依然是制约中小型企业信用发展的瓶颈, 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长期积累的信用风险隐患有所暴露。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和强调要解决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并出台了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措施, 对于民营企业、 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部委近期密集出台多项政策, 着力化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这些政策措施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创新发展, 推动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要坚持稳增长、 去杠杆, 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4. 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相关政策、 体制的调整、 改革和完善, 也涉及消费理念、 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更新与转变, 需要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 消费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其中比较关键的主体和要素, 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 是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和一项关键举措。 企业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 企业家精神是引领创新创造、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充分理解企业家、 尊重企业家、 爱护企业家、 支持企业家,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 建立容错机制, 鼓励企业家敢于担当、 勇于进取、 心无旁骛干事业。 要坚持“对党忠诚、 勇于创新、 治企有方、 兴企有为、 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 战略思维、 开拓精神的国有企业家队伍, 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5. 大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 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加强信用监管, 是深化 “放管服” 改革的重要内容, 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我国信用法制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已有近 30 部法律、 30 余部行政法规中明确信用建设的相关条款, 已有 2/3 以上的省区市出台或正在研究出台信用地方法规。 国家层面的信用顶层立法也在有序进行。 2019 年 7 月, 国务院强调要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 采取分级分类监管措施, 对信用好风险低的, 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高的, 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 坚持底线思维, 防范化解风险, 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风险挑战, 既要保持战略定力, 又要未雨绸缪, 强化忧患意识, 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类风险。 要突出防范经营效益下滑风险、 债务风险、 投资风险、金融业务风险、 国际化经营风险、 安全环保稳定风险, 强化各类风险识别, 建立预判预警机制, 及时排查风险隐患, 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 坚决打好打赢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