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映像之------医圣张仲景(视频)。任性”张仲景 在办案衙门里坐堂诊病

时间是在北宋,有一天一位叫钱乙的太医家里来了一位同行。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专家,以治好太子的病而闻名天下。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位医生拿出一张药方略带嘲讽的问道,“你不是名医吗?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八味肾气丸的方子,应该有八味药材,您这个方子里少了附子和肉桂,难不成是忘了?”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可以减去这两味上火的药,免得孩子吃了流鼻血。所以只用了六味。”这味药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六味地黄丸。而它的配方就是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活学活用得来的。

张仲景,东汉末年出生于邓州的一个豪门世家。父亲张宗翰是个读书人,也是朝廷命官。天资聪颖的张仲景自幼勤奋好学,在11岁这年正式开始学医。在邓州拜当地的名医为师,十几个春秋过去,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此时的张仲景在邓州老家已经十分有威望,邓州人都称他为“小神医”。

尽管张仲景从小厌恶官场,一心向医。但由于父亲对张仲景进入官场的期望始终没有放下过。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张仲景最终还是步入了仕途。在东汉建安年间,张仲景离开家乡邓州,一路南下到湖南长沙做长沙太守。虽然做了这个城市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是张仲景依然把自己定位成治病救人的大夫。然而按照东汉的规定,官员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这给张仲景行医问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心系百姓的张仲景是怎么解决的呢?

他在做官期间冲破了封建官迷之间那种悬殊的戒律,在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就在衙门的大堂上为百姓义务的看病。 告示一经贴出,百姓便蜂拥而至,大堂外看病的队伍宛若长龙,大堂内张仲景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这成为中医“坐堂”一词的由来。后来人们把坐在药房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大堂坐诊的日子过了几年,张仲景越发焦虑,他依然觉得仕途之路不适合自己,反而漫漫行医路才是他理想的人生设定。于是他毅然辞掉官职,一边行医问诊,一边拜访名医,学习各种诊疗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中国医学史上的鸿篇巨著《伤寒杂病论》问世了。而张仲景也以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造诣成了后世中医们尊崇的偶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