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兆民:【西北游记见闻】
点击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西北游记见闻
文/王兆民
驼铃阵阵,羌笛悠悠。漫漫丝绸之路,承载传承着泱泱华夏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生生不息,没有断层。而敦煌莫高窟就是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大漠戈壁上用壁画和彩塑记录着千年文明史的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无与伦比的魅力呼唤着我二十年来曾两次来到这个神圣的地方。
莫高窟(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云冈石窟(山西省)、龙门石窟(河南省)、麦积山石窟(甘肃省)。莫高窟上下共有五层,南北近2000米。由于砾石不适合雕刻,故多以壁画和彩塑为主。其中佛教宗教内容为主,里面主要有经变画、故事画、民间神话及供养人的人像介绍。从中人们可以了解深奥的佛教经文教义及佛国世界的精彩纷呈。还有部分反映当时的敦煌民间生活习俗、建筑形态、流行音乐、舞蹈等内容。现存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是人类了解中外千年历史脉络的钥匙,是破译历史谜团的密码,被称为隐藏在大漠峭壁上横贯中西千年历史博物馆,东方的卢浮宫。当之无愧地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发现。
敦煌莫高窟的命运和国家兴亡息息相关,前世今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命运多舛。莫高窟始凿于“十六国”时的前秦——公元366年,莫高窟第一开凿人是一个叫乐僔的和尚,那年当乐僔和尚一路风尘地来到鸣沙山,看到了三危山反射的五彩金光普照大地的壮观景象,认为是佛祖显灵,并为此沉醉,于是停下脚步,决定定居在这块宝地潜心修行,于是开始凿窟,从此长达千年开凿莫高窟的历史拉开了帷幕。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尤其是到了唐武则天时,她本身就笃信佛教,凿窟数度加快,达到了高峰,数量几乎翻翻,那时已有洞窟千余个,是莫高窟的黄金时段。然而到了唐玄宗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元气大伤,失去了大唐盛世的以往气势,开凿洞窟的速度放慢了。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到明嘉峪关修建后,莫高窟已是关外之地,尤其是海上贸易兴起,这个千年营造的莫高窟逐渐被遗忘淹没在风沙之中了……直到二十世纪初(1900年),沉寂近千年的敦煌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重现昔日绚烂的光彩。据说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道士王元箓那天在清理道观时,“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这是他当年写给慈禧信的大意。据说那天在画有壁画的墙壁上震裂开一道缝隙,他顺着裂口往里看去,真是了得,惊讶地发现,这里竟藏着天大的秘密。这里是个密室,里面堆满了几层密密麻麻佛教经书,一卷卷,一层层码放着,这就是被后人称为《敦煌遗书》的宝贝。由此这个洞也被命名为《藏经洞》,编号为(莫高窟17窟)。该洞里保存有长达七个世纪的佛教经卷、绘画、文物五万余件。内容可大致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文献两大部分。其中佛教经文占了绝大多数,表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中原华夏与印度、西来佛教、波斯、等中亚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国、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和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千古绝唱,崖壁上的音符在空中回旋往复,连接起横贯欧亚大陆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还有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涉猎极广,内容纷杂繁多,包罗万象。都是真真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发现藏经洞的1900年,正值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腐败的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藏经洞的发现,而此时却吸引了嗅觉灵敏的欧洲列强各国探险者的贪婪目光,他们垂涎三尺,并趋之若鹜争先恐后跋山涉水万里迢迢地叩开了这个沉寂宝库的大门,开始了疯狂地掠夺,这是一个看不到硝烟战火的侵略。首先是英国人斯坦夫在装满了事先备好的数十个空箱后满载而归;紧接着通晓中文的法国人伯希和带着探险队和摄影师直奔而来;随后美国人华而纳黏走壁画近30方和彩塑,还有俄国人及日本人……以至使这些国宝散失在世界十几个国家,至今在英法的陈列馆都能见到,且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极品孤本。而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据说英国人掠夺的最多,法国人掠夺的最精…。造成中国文化文明史上的空前浩劫,令人扼腕痛心!史学大师陈寅恪曾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进入莫高窟,首先看到的是入口处的九重楼,为一栋依山而建的红色楼阁,在黄沙中十分醒目,是莫高窟最高最大的窟檐建筑,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是供奉着一座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又称“北大像”,是最大的石胎泥塑坐佛。弥勒佛又被称为“未来佛”,是建于唐初武则天时。其造型雍容丰满柔美端庄大气,有专家推断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为原型所塑。
第130窟是莫高窟第二大坐佛,为“南大像”。历时29年的精雕细琢后完工。脸部安祥从容而不失威严,北壁有飞天图像,生动活泼,灵动的曲线飘逸的丝带翱翔在天际,令人过目不忘。……
在148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的洞窟,有点像棺材的形状,是一尊卧佛涅槃时的永恒形象,表情安祥眼睛略微睁开,貌似进入恬静的梦乡。意思大约是释迦牟尼经过多年的修行,终于摆脱了常人生老病死尘世轮回的痛苦,达到了寂静长生的永恒境界。并以涅槃彩塑为中心,围绕其有着三个壁面涅槃经变壁画,把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的庄严情景定格在壁画上。直观详实还原地告知了人们一个完整涅槃世界的过程。就像一部连环画似的让我们具象地了解了佛国世界丰富绚丽的光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抬眼上望,穹顶之上有着千佛壁画,仿佛是在虔诚地追随着释迦牟尼,如梦如幻。
另外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献记载了一些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的历史足迹,如回鹘和西夏的供养人画像和佛教绘画以及民族文字和题记,为消逝的沙州回鹘和曾经辉煌过二百余年的西夏王国文明提供了史料价值。
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保存了无数高超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在那些至今都是难以超越的高难动作里,有彰显女性曲线柔美的S形造型,玲珑曼妙的反弹琵琶,飘逸灵动的丝路飞天,都成为现代舞蹈家们寻找灵感、借鉴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活水源头。
这些石窟大小不等,彩塑高低不一,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美轮美奂。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玲珑精巧。其造诣之深,想像之丰富,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沉醉其中,叹为观止。巨大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引发了近代各国的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研究,相关文章层出不穷,并由此催生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常书鸿、段文杰、彭金章、樊锦诗还有众多不知名的一批批“敦煌人”,他们用生命执着地坚守传承着……老一辈故去了,但他们的事迹成为永不磨灭的墓志铭,定格镌刻在国人的心里。后来人前赴后继在漫漫丝路上,依然踏沙而行,不忘初心,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圣地。
在距离敦煌市区180公里玉门关的西北边,有一处面积40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近2公里的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俗称“雅丹魔鬼城”)。
雅丹地貌景观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干燥少雨地区所特有的风蚀性自然地貌。《辞海》中“雅丹”是维吾尔语,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土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出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造型逼真奇特的人文景观,天然无人工雕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妙不可言、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不胜枚举。与浩瀚无垠的一片黑褐戈壁、黄沙大漠遥相互应,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奇妙无比,令我眼界脑洞大开。多年来,相对于丝路上的其它景点,雅丹地貌就像锁在深闺里美丽少女,知道的人并不是太多,今天我们终于能够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睹芳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我在埃及看到的像极了;还有“舰队出海”,其造型一排排排列整齐的庞大舰队驶向大海,威严壮观;雅丹孔雀,它回眸远眺,回望大漠古今……世界各地名胜不少都能在这里找到其身影。
提起这个雅丹魔鬼城,有一说是已经进入了古罗布泊的边缘。提到罗布泊,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位于新疆的罗布泊那个神秘区域,“楼兰美女”、“无人区”、“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这些都给罗布泊蒙上了神秘莫测的色彩。而每到夜晚,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北180公里处雅丹魔鬼城常常同样是神秘的,当有大风刮起,黄沙漫卷,尖厉的大风穿过砾石峭壁就会发出尖锐巨大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惊骇不已,故冠以“魔鬼城’。
雅丹地貌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是大西北景观一大靓点。
誉为“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的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尽管黄沙飞舞,但池中水质甘冽澄清,也是值得一去的自然景观。
甘肃博物馆,是我向往多时很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闻名遐迩的汉代真品—铜奔马,也称“马踏飞燕”及其它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馆藏。
博物馆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佛教艺术展》等五个陈列展区。铜奔马这个镇馆之宝 就陈列在二楼《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汉代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的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雄美,呈昂首嘶鸣飞跃态势,更称奇的是定格在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踏天空飞翔燕子的瞬间。构思实在是太巧妙奇特了,逼真鲜明的艺术特征,精美无比的铸铜工艺,真是妙不可言。至于那些物理学原理也是很有讲究的,我是说不清楚的。铜奔马的矫健雄姿是令人过目难忘的,是大汉民族精神的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看着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精品,真是佩服古人能工巧匠无与伦比的智慧,是当之无愧的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还有其它国宝级的汉代珍品,如汉代的《仪礼》简,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而且书写工整秀丽,是汉代隶书的上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还有“白马作”毛笔、彩绘木轺车、医药简牍,以及之后朝代的莲花形玻璃托盏、《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肃府本《淳化阁帖》、八思巴文虎符圆牌等……还有值得参观的多彩多姿的彩陶展品,这个甘肃彩陶,在历经了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极高的。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近在咫尺地欣赏领略琳琅满目陶魂彩韵时真是感慨万千。最为久远的陈设展品当属距今5200年出土于天水的“鲵鱼纹彩陶瓶”,依然栩栩如生。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径、平底,腹上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一双短臂向外伸出,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不同反响……
河西走廊的丝路之行。有太多说不完说不透的话述,意犹未尽,不虚此行。
(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兆民:已退休,现居住青岛。中共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喜欢文学旅游朗诵书法。曾在《生命时报》《半岛都市报》《烟台晚报》《三秦文学》《首都文学》《作家导报》《胶东文学》发表过文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三秦文学团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