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李 锋 / 唐代诗人笔下的“除夕”
唐代诗人笔下的“除夕”
李 锋(淄博)
除夕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这一晚,人们阖家团聚、喜气洋洋;这一晚,人们通宵不眠,“守岁”天亮;这一晚,鞭炮的噼噼啪啪成了动人的“交响”;这一晚,大红大红的灯笼绚烂了大街小巷。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条记载:“是夜,梦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度过除夕的?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张说《岳州守岁》)这是官宦之家的除夕:画烛长筵、醉舞酣歌。
“燎火委虚烬,儿童衒彩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早春》)这又是小户人家的除夕:孩子穿新衣、院中燃爆竹。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来鹄《除夜》)这是那些出门于外游子们的除夕:思乡情切、愁绪满怀。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白居易《除夜》)“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成彦雄《除夜》)这是老年人眼中的除夕:时光逝水,鬓白老迈。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罗隐《岁除夜》)这又是心怀天下人眼中的“除夕”:忧国忧民、普世情怀。
有人在除夕追忆爱妻,寄托思念之情:“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元稹《除夜》);有人则在除夕许下心愿、祝福明天:“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唐代的诗人们就是这样深情地写着属于自己的“除夕”,不同的经历、别样的心情成就了独具一格的除夕诗,也正是这些色彩斑斓的除夕诗装点了中国文学浩瀚的星空。
李 锋,笔名文锐。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中心教授。主要从事聊斋文化、唐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