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之法|揆爱法

揆爱法

本文阐述了“爱”与“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通过观察一个人对敬爱这种道德规范的态度,就可知道他为人处世的成功与失败。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清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德而知也。

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尊敬别人。因此,《孝经》认为“爱”是最高的道德,“敬”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周易》把自然气息的交融感应作为道德,而把谦让作为准则;《礼》把“敬”作为根本准则;《乐》把“爱”作为根本要义。要是人的本性中有“爱”和“敬”的成分,那么他就能够道德的最高境界,从而能够影响他人而获得人们的信任,因此他的人生里程就会通畅顺利。然而,在“爱”和“敬”这两者中,爱的方面不能比敬的方面在比重上少。如果在“爱”和“敬”这两种本性中,“爱”比“敬”少的话,只有廉洁清正的人愿意归附于他,而大多数人不愿跟他在一起;如果在“爱”和“敬”这两种本性中,“爱”比“敬”多的话,虽然廉洁清正的人对他不满意,但被他爱打动的人就愿意为他献身。这是使命原因呢?因为“敬”是一种道德准则,能使人的等级差别过于严格,从而使人们在交往保持距离,这种情况要长久下去,就难以打动人心。而“爱”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能够让人感觉到人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这种情深意切的爱才能打动人。因此,观察一个人敬爱别人的态度是否真诚,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0)

相关推荐

  • 112、上德人性善也!——谭《善恶》

    112.上德人性善也!--谭<善恶> 本谭没开门已见山了,题目已经标明.在<山佳国学谭>个人图书馆中,一五年已经谭到了111回谭,好在正像111回谭中提到的那样"谭而 ...

  • 在《道德经》里“德”的内涵是什么?

    2021-10-1摘于浏览器.弘道积德老子文化研究院 德, 就是天下万物得之于道(得一)而成的本性,(心得:明道建德) 本性自然素朴.清静善生而行无为无妄.善融玄同, 自然善生,知足无贪, 而不是妄为 ...

  • 《道德经》: 得道就可以长久

    第八十课 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守静,把 ...

  • 道,德,无为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首部经典,虽然读过几遍,但每次感觉都不一样. 一直以来给自己立个目标,把道德经背诵下来,到现在也没实现.昨天重新开始.在年底之前让这5000多字变成自己的智慧. 从韩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

  • 古人识人方法(二十四)---揆爱法

    转自:大道无恒的博客 识人难,难识人,人难识.请看古人的识人方法二十四 揆爱法 本文阐述了"爱"与"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通过观察一个人对敬爱这种道德规 ...

  • 古代识人之法|揆德法

    揆德法 所谓德,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政治素质.伦理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素质.内心充满道德,一定会合乎外表.运用揆德之法,可识人性,鉴人品,辩忠奸. 揆德者,揆度于德也.德之内充,必符于外 .然虞庭有载采之 ...

  •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得令人惊叹!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g ...

  • 古代识人之法|明智法

    明智法 本文论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可以判断出他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短法

    论短法 本文论述了为什么观察人的缺点,就可以知道人的优点,这是因为缺点总是伴随着着优点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说,缺点就是优点的的另一方面的标志.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才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 ...

  • 古代识人之法|探绪法

    探绪法 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可以考察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在心愿顺遂和希望破灭时,有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从而可以从他的情绪波动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不足.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抒其所欲, ...

  • 古代识人之法|辨伪法

    辨伪法 辨伪,就要不单从言行来看人,而是要探求其行为动机.本文列举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表现,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看人就要看他的来龙去脉,不能单以言取信,以貌识 ...

  • 古代识人之法|品质法

    审誉法 一个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申时度势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从而赢得人们的称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可以通过对艰苦环境的考验而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赢得人们的钦敬.据此可以看出一个人 ...

  • 古代识人之法|审态法

    审态法 本文讲述的是与上文讲述的"神"相关联的"情态",上文的"神"是内在的,以静态为主,本文的"情态"是外在的,以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