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序跋】曾令琪/序威远罗秀松先生长篇小说《空袭大后方》
欢迎点击,敬请关注--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红、李毅梅、陈小磊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序威远罗秀松先生长篇小说
《空袭大后方》
文/曾令琪(四川成都)
秀松先生发来《空袭大后方》,令我吃惊不小:又是一部30万字的力作啊,得多少心血哦!
阅读这个长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说的传奇性和地域性。
一、传奇性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间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毛泽东曾以气吞山河之势向世人宣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良好开端。可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题材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秀松先生这个长篇,就是以抗战为题材的传奇性很强的作品。
一般的好事者喜欢将纯文学(也就是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对立起来。其实,在传媒日趋多元化、读者“消费”日趋快餐化的今天,纯文学“一统江湖”、“独霸武林”的状态早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不过,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没有截然的鸿沟,而是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存状态。因此,在解读罗秀松先生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们不能以对待纯文学的态度去审视它;这部《空袭大后方》,是一部以通俗文学的创作手法表现一个严肃主题的小说。
我们知道,传奇、故事,虽然归属于小说一派,但它和纯粹的小说有相当的差异:小说注重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一句话,要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一定的社会矛盾;故事则偏重于情节的构思,以曲折、甚至离奇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吸引读者。在通俗小说的具体创作中,作家就像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一个优秀的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是让多个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表现作家的美学思想。在《空袭大后方》中,作家以威远连界兵工厂为一个大的“道具”,以国共两党保卫该兵工厂为经,以文淑娴、林英杰、罗锦成等人的活动为纬,交织国共两党对日斗争、对匪斗争、改造袍哥的斗争,其间还穿插着国共两党的暗战。
小说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的演进,通过自然流畅的情节的推动,通过人物人生轨迹的起伏与宿命的展现,营造出一种张弛有度的氛围。作家在情节构思上狠下功夫,使小说读来情节合理,很有趣味,丝毫不显得枯燥乏味。擅长故事创作的秀松先生,以“今古传奇体”的风格,剥蕉见心,将小说情节演绎得酣畅淋漓。读此小说,真有不忍释卷之感。
二、地域性特征明显,让人倍感亲切
读到秀松先生这个作品,我不由得联想到小说的地域性问题。
我们先来看小说第一章开篇的几个段落:
春寒料峭,中国特有的穹窿威远连界古镇迎来了第一场春雪。
地处威远穹隆中心的连界古镇山峦叠嶂,松林密集,峡谷纵横,常年温差比周边略低2-3度,冬暖夏凉。雪花飞舞,放眼望去,银装素裹,镇上木栅房檐冰棍过尺,仿如溶洞石笋倒挂,甚是壮观。而坐落在宝溪河上游的威远兵工厂,则如众星捧月一般,大量氤氲飘淼,不曾结冰,火热的生产场面,让大后方的春天平添一丝生气。
1942年的初春,世界反法西斯进入拉锯战。中国抗日战争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盟军的对日作战对整个日本的军力起到了巨大的牵制和消耗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援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摆脱疲惫局势,日本军事决策机关在经过充分研究后,决定乘太平洋战场之余威,集中相应的精锐兵力,向中国大后方发动大规模轮番空袭,歼灭中国陆军野战军主力,摧毁中国各地的抗日根据地,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彻底结束持续5年的对华战争,于是秘密制定了“五号作战计划”,并着手对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周边秘密进行各种山地作战训练和类似环境的演习拉练。
唐代孙过庭《书谱·序》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句话原意是对书法规范的评价,一点一撇这种笔画都写好了,写成的字才符合规范;每个字都按标准写好了,写成的一幅字才符合规范。
借用过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品的开头,就是整个作品的“终篇之准”(即标准)。小说开篇,秀松先生即以紧张的情节《大后方遭日机狂轰炸,军械专家进云连山沟》扣住读者的心弦。
这样的开头,为整个作品定下了总的基调。然后,作家以此为契机,将情节缓缓演绎而去。兄弟阋墙、外御其辱的题旨渐显,而抗日的主旋律便逐渐奏响了。然后,将情节的背景主要设置在威远连界这个古镇,并旁及威远县城和资中罗泉古镇,让人对川中丘陵区的民风民俗,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让“轰炸大后方”的故事情节在这一带展开,从而突出川中丘陵这一明显的地域特征。
至于说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如正面人物文淑娴、林英杰、罗锦成、陈营长、九和尚(孙建军)和反面人物刘振华、许好生、熏草芳子等,都个性突出,性格鲜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个作家,对其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一定是十分熟悉并满含深情的;在其作品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予以表现。这在国内文坛上,有很具体的一些反映。比如:池莉小说的地域性特色和市民化倾向,表现得很充分;迟子建小说中探究东北地域文化,尤其是从自然风光、风土民俗以及其文学的题材、主题,都带上了鲜明的地域色彩;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贾平凹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而现代名家沈从文,其小说也正是带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让人对湘西的凤凰古城浮想联翩;更不用说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住莫言以《红高粱》为代表的“高密”系列小说了。
因此,在小说的地域性问题上,我很希望秀松先生能继续延续自己一贯的理念,坚持描述故乡的佳山佳水,守住自己小说创作的“根”,努力强化自己的创作特色,让以后的作品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部作品的优点还很多,比如:小说人物的粗线条勾勒,故事细节的体察入微,风俗人情的真实反映,对社会下层、特别是袍哥、土匪生活的生动描绘,等等,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这些都留给读者自己去阅读、体会,请读者诸君自己去评判吧!
总之,作为川人,我为罗秀松先生的这部新作叫好,并乐为之介。
是为序。
作家简介
曾令琪,198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中型文学期刊《新蕾》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代表作:学术专著《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破碎的星空》《热闹的孤独》,小说《关于石头的新闻播报》《最好的礼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