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之——蒲类后国

蒲类后国,地域范围为今巴里坤湖西至木垒哈萨克自治州之间,北面与匈奴为邻。据《汉书》记载,有100户人家,1070口人,胜兵330人,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1人。历史文献几乎没有记载该国资料,也许他们就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为了相互照应而产生了头领,在汉朝的势力达到西域的时候,就承认他们的国的地位了。

在古代,国是“朝”下面的一个行政单位,即诸侯国,和今天的省或者自治区的地位一样的,受到朝中央的管辖,很多时候在国和朝之间,还有行政单位,比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就管辖着西域三十六国。蒲类后国比今天一个村子还小,能得到诸侯国的待遇,这也是他们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原因。

因为是汉朝的一个行政单位,所以朝廷给这1070人任命了官吏,国王是汉朝承认的蒲类后国的最高长官,除此之外辅国侯、将、左右都尉和译长也是朝廷任命的,并且颁发了任命符。在西域诸国中,有朝廷任命的管理,不一定属于西域三十六国,因为有一些国虽然朝廷有任命,但和汉朝属于结盟国家;没有朝廷命官的国,则一定不属于西域三十六国。

蒲类后国和蒲类国的区别,并不是时间上的前后关系,而是地理位置上的关系,蒲类后国在蒲类国的西方,具体位置从历史记载中已经找不到了,根据分析大概在今天的木垒县到吉木萨尔县之间。这1070人的小国,纵然以游牧为生,牛羊需要大量的土地供应草料,但这个估算的范围还是太大。在吉木萨尔县和木垒县之间有一个奇台县,县城旁边发现了一座古城的遗址,猜测可能是蒲类国或者蒲类后国的都城,但是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王国,蒲类国也只有2000多人,蒲类后国更小,恐怕用不了一座能有遗迹存留到现代的王都。根据《汉书》中记载,游牧王国没有固定的都城,他们的国王住在一顶大一些的帐篷里,随着牛羊转场而不断搬迁。所以蒲类后国可以说是一个很虚幻的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到今天已经没有任何痕迹。

蒲类后国本身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群人是从别的族群中分裂出来的,还是自然繁衍形成的?他们和汉朝是怎样联系上的?这些均不得而知。他们最终的命运走向何方也无从猜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