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本科教学七原则与有效学习十要素

本内容摘自赵炬明教授文章“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文章分析了有效教学的相关原则,特摘录以飨读者。
优秀本科教学七原则由齐格林(A. Chickering)和盖姆森(Z. Gamson)于1987年提出来的。
七个原则及其简要解释:
1)好的实践鼓励师生互动。师生课内外经常性互动是强化学生动机、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认识几个老师会强化学生心智承诺,激励他们思考自身价值并规划未来。
2)好的实践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团队合作而非彼此个人竞赛,最有可能强化学习。好的学习如同好的工作一样,是合作和社会性的,而非竞争和孤立的。和他人一起工作通常会增加学习投入。与他人分享想法、彼此呼应,会改善思考、深化理解。
3)好的实践鼓励积极学习。学习不是观看!仅靠坐在教室里听课、记忆性作业、回答问题,学生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学生必须把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说出来,写出来、并与已有经验结合,用于日常生活。他们必须把所学到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一部分。
4)好的实践需要及时反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关键。学生需要及时反馈才能从课程学习中受益。课前学生需要知道关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性反馈;上课时学生需要有机会表现并及时得到反馈。在整个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时等时间点上,学生也要有机会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还要学习什么,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
5)好的实践强调花时间学习。学习等于时间加精力。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学会用好时间,对学生、对专家都至关重要。就有效管理时间而言,学生需要帮助。现实地分配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有效学习,对老师来说是有效教学。学校对学生、老师、管理者、员工在时间上的期望,是学校建立有效管理的基础。
6)好的实践传递高期望。高期望有利于达成目标。高期望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无论是准备不足者、懒心无肠者、聪明进取者等均是如此。如果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并付出额外努力,这些期望就会内化为学生实现自我的愿景。
7)好的实践尊重个人禀赋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的途径很多。人的天生禀赋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研讨班上的聪明人到了实验室里可能像个傻子,善于动手者未必擅长理论。学生需要机会展现其禀赋,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然后才能以新方式奋力学习,虽然新的学习方式来之不易。
这七个原则彼此独立但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整体。它们基于有效教学的六个要素:活动(activity)、合作(cooperation)、多样化(diversity)、期望(expectation)、互动(interaction)、责任(responsibility)。
很显然,这里已经可以看到由教向学转变的明确信号,而今天我们对此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效学习十要素:

① 学习是知识建构;

② 学习需要自律,自觉反思与自我控制能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习是活动,学习引起行为变化;

④ 学习是经验,经验塑造大脑;

⑤ 学习是情景相关的,适当情景可以促进学习;

⑥ 大脑奖励“学会”,“学会”激发学习积极性;

⑦ 学习需要合作,合作可以促进学习;

⑧ 学习是积累,需要足够时间;

⑨ 记忆需要重复,多样化重复可以提高记忆;

⑩ 学习有个体差异,个性化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END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支持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