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张散寒降血压的方子!中医就是这么神奇

中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相当于黑科技,永远被挖掘不完。

同样一种病,中医可以分析出多种理论出来。这里理论无法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衡量。他就想黑科技,还没被发现,所有无法子课本里找到科学依据。

比如说,常见病的高血压。

谁能想到,高血压可能和寒气内伏有关系?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46岁女子。

她从40岁出头开始就有高血压,常年服用降压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时好时坏。

慢慢地,就对西医失去信心。有一次,她的血压又升起来,头晕、迷糊、站不稳、心中如悬空一般,心烦意乱得很,而且腰部酸痛。

这一次,决定找中医看看。

刻诊,舌暗红,少苔,面色暗红,血压高压150,低压100。

看脉象,沉弦紧滞,但是仔细品味,其中还兼有一点滑数。

注意,这个脉象有点特别。

于是,医家开了一张方子——

石膏20克,地龙15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僵蚕12克,桂枝9克,黄芩9克,栀子9克,防风8克,蝉蜕7克,荆芥7克,大黄5克,麻黄6克,薄荷6克。共开3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喝完以后,喝点稀粥,再捂被取汗。患者一听,感觉有点像是治感冒。

面对疑惑,医家说,你的问题是寒邪深伏入体。得把寒邪逼出去,这样,血压就下来了。患者听后回去后按这个方法照做。

结果,服药照做以后,出汗了,但同时还拉稀。就这样,身体舒适多了。这时候,再量血压,发现有明显下降。高压140,低压90 。

后来,医家又遵原方进行化裁调治,患者最终高压降至130左右。

这张医案,源于一对杏林夫妻,李士懋、田淑霄。他们都是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两位老师特别重视脉诊。这在当代杏林中难能可贵。

这里面是什么学问呢?

患者舌暗红少苔,面色暗红,这是血行不畅,而且有热伤津。暗红舌,可以主热,可以主血行不畅。少苔,一般可以主阴津不足。

患者脉象,脉略滑数。滑数,可以主热。这个热,哪里来的呢?

热是藏在脉象里:患者的脉抛开滑数之象外,主要的特点,还是沉弦紧滞。

沉弦紧滞:脉沉,说明病势在里。脉弦,说明脉道紧张。脉紧,可以主寒。脉滞,主气血运行不畅。

这么一分析,患者这是有寒邪藏于体内,使得气血运行滞涩受阻、脉道紧张。

为什么这个患者,从脉象看,既有寒,也有热?两者是不是矛盾的?

其实,仔细想,也不矛盾。寒邪郁滞于内,郁久则化热。热邪属阳,主动,必然在其内奔突不停,于是就形成了滑数之脉。

这样以来就清楚了。其实患者,根本问题在于体内有寒邪。而且,寒邪深伏于体内,患者并没有外感寒邪的症状,比如发热、身痛等等。寒邪郁滞日久,则化热。热邪在体内奔突,再加上脉道因寒凝而紧滞,于是两相作用,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要想化解这些症状,就必须去掉寒邪,再化掉热邪。

我们再看看当时医家开的这个方子——

石膏20克,地龙15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僵蚕12克,桂枝9克,黄芩9克,栀子9克,防风8克,蝉蜕7克,荆芥7克,大黄5克,麻黄6克,薄荷6克。

这个方子其实是防风通圣散的化裁。

这里面得药材基本分两队。桂枝、麻黄、蝉蜕、荆芥、僵蚕、防风、薄荷是用于解表散寒。黄芩、栀子、赤芍、大黄、石膏、连翘是用于清里热。地龙通络清热,有降血压的功效。

如此以来,解表药而发汗使得体内寒邪得以发散,又因为清热药而下利,使得热邪得以化解。如此,体内寒束热郁的状态得以解决。其血压自然就下降了。这就是基本意图。

现在生活中,高血压已经是常见病。我们已经是高血压大国。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往往重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问题。对上述这种寒邪深伏于内所致的高血压,几乎很少见。但是从临床观察来看,这类患者也有。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这条病因病机。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