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全球音乐产业收益都呈下滑趋势,实体专辑销量更是雪上加霜。但黑胶唱片像是颓势之中的一匹黑马,带着新兴的商业力量闯进了我们的视线。据Billboard报道,去年12月,美国黑胶唱片销量第二次创下历史新高。从12月11日到12月17日,共售出了144.5万张黑胶唱片,这是自1991年Nielsen Music / MRC Data开始统计音乐销售以来黑胶唱片的最高点。英国2020年的黑胶唱片销售额达到1亿英镑,是1990年以来的最好成绩。数字音乐盛行的当下,黑胶唱片是否真的迎来了“文艺复兴”?同时,当黑胶作为一门生意,它又该如何在情怀与商业间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数字时代的黑胶唱片将走向何方?在国内,黑胶唱片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借由标签进行商业化变现的。虽然“复古”“保真”等形式主义的标签并不能传达出黑胶唱片的精髓,但却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这种音乐文化。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标签”成为小众文化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目前,很多强调格调的店铺都推出了黑胶唱片挂画,将黑胶唱片放入画框,同时加入其他的艺术元素,作为壁挂装饰品来销售。主打黑胶唱片的“颜值”虽然有些喧宾夺主,但是其背后特有的仪式感和年代感,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黑胶唱片的文化价值。当然,黑胶唱片不能仅仅是符号,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它只有适应数字音乐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将自身的元素与前沿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网络时代重新焕发生机。2006年,索尼推出了可以数字化输出的黑胶唱机PS-HX500;2015年,嘿哟音乐运用现代科技结合数字音乐与实体专辑,研发出既能播放黑胶唱片也能连接手机蓝牙播放数字音乐的硬件设备,创立HYM原创黑胶智能音响品牌;2018年,黑胶生产服务商茉莉花Jasmine也发布了可以随时连接音箱耳机的MORE黑胶唱机。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而言,价值认同、有趣好玩和体验感是他们接纳一种新兴音乐文化的关键。黑胶唱片的“复兴”,必须要结合具体消费场景,顺应年轻化潮流趋势打入大众市场。位于各国黑胶唱片销量榜首的皆是“Z世代”们喜欢的歌手,如碧梨、Lady Gaga、哈卷等。2019年英国黑胶销量榜单中,Billie Eilish的《We All Fall Asleep Where Do We Go》排在第二名。而国外已经出现了集音乐、舞蹈、设计、餐饮于一体的多元唱片店,如美国洛杉矶的Mount Analog、日本的Tower Records等。这种黑胶唱片文化集合空间能够将黑胶元素与流行文化进行融合,同时打通了消费场景,延伸了消费链条,为黑胶的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国内许多线下唱片店也逐渐增加了黑胶唱片和播放器的商品种类。一些黑胶唱片店还提供录音室、演出场地、乐团T恤周边及下午茶甜品等服务。除了专业乐迷,也吸引不少文艺爱好者,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无形中扩大了黑胶唱片的受众接触面。黑胶唱片在中国究竟是“升温”还是“低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一极具文化魅力的音乐符号,让其在数字消费的趋势下焕发生机。当黑胶消费跳脱出单一的“发烧友”群体,从收藏、情怀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黑胶唱片才能迎来真正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