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涛:从一台电视机说起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

从一台电视机说起

高涛

1978年,我不到10岁,在乡村上小学三年级。校门前是一大片形如土豆的开阔场地,场地西侧是村子的戏楼。除了唱革命样板戏,也唱秦腔。是最热闹的去处。演过的戏,记忆中有《血泪仇》《三娘教子》《三滴血》《铡美案》《周仁回府》《辕门斩子》《窦娥冤》等。然而,那时候,我却不爱看秦腔戏。看的过程中时常就打起盹来。和我一样,小伙伴们对戏似乎都不感兴趣。爱去人多处凑热闹。

  

  五里外的薛录镇那时候竟然有一台十一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天一黑,我们七八个人就结伙成群地去镇上看电视。我们风尘仆仆赶到的时候,放电视的二层简易楼里面已挤满了人,吵吵嚷嚷的,先到的坐在自己带来的小板凳上,后到的只好站着。我们木楔一样窄斜着身子往里挤。被挤到的不满地嘟囔。我们自然不敢吭声,像偷吃了别人地里的红萝卜。看完了,一路谈笑着往回赶。话题离不开刚看过的电视节目。那时候,电视机是个稀罕玩意。方圆十几里,周边十几个村,也就那么一台。就眼红镇上的人们,走几步路就有电视看。

  

  两三年后,三里外的白杨村的抽水站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台,同样是黑白的。

  

  大约到了1983年,那时候,文革结束了,样板戏也不唱了。《霍元甲》那个电视相当火爆。村办的矿蜡厂挣了钱,居然卖回来一个十四英寸的彩色电视。那成了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村上请木匠做了一个一人高的,长着四条腿的“只”字型的木架子,架顶安了一个能装进电视机的带锁的木匣子。一个叫狼狼的人掌管着钥匙。天刚擦黑,戏楼下面黑压压一片,全是来看电视的。不只我们村,周边村子的人潮水般涌来。狼狼成了最牛的人。他不来,电视机就看不成。他若迟到,人群就乱得不成体统。有人就喊,狼狼哩!挨刀的狼狼,咋还不来!死哪里去了!再等,还不见来,骂声便四起。忽然,就有人喊:“来咧来咧!狼狼来咧!”,喧闹的人群即刻安静下来,都齐刷刷朝戏楼上瞅。瞅来瞅去,屁大个人影也没有。知道上当了,又骂那说谎的人——“放的啥屁嘛!”。又过了一阵子,再有人喊“来咧来咧!狼狼来咧!”没人再乱瞅了,以为又在扯淡。狼狼却真的来了。他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头仰得像在数天上的星星。有人就说,张狂的,要把地上的蚂蚁踩死啊!上了戏楼,不急着招呼人抬电视机,却在戏楼上走来走去,走了几个来回,才牛逼哄哄地朝台下喊,“来来来,上来几个人抬电视机!”有等不急的,猴子似的,两只胳膊撑住台面,纵身一跃,上了戏楼。几个人在狼狼的吆喝下把带木架子的电视机从原先放道具的房间抬出来,那样子像信徒在抬一座佛像。放稳在戏台的中间,狼狼这才解下拴在裤带上的钥匙打开木匣子,他旋动按钮开始调台,屏幕上满是红黄黑绿的点点和吱吱啦啦的声音,有性子急的就喊,“快点快点!要把人急死啊!”狼狼脸一拉,停下来,厉声喊,“谁喊?谁喊!毛病!”还故意摸出一根“羊群”烟慢悠悠地吸起来。果然就没人喊叫了。狼狼这才重新调起台来。

  

  因为是露天,难免热了冷了,起风了下雨了。但人们却全然不顾。在他们看来,淋一场雨算个鸟,只要能有电视看,就是天上下刀子也不会躲一躲。

  

  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更是一个缺“看”的年代。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或电视跑十几里的路是常有的事。那时候,我就想,啥时候要是每个生产队有一台电视机那该多好,那样的话,就可以就近看了。我们大队总共十一个生产队。那样的话,则需十一台电视机。十一台!也就想想而已,怎么可能哩!

  

  后来,大概快到九十年代初,村里有钱的几户人家买起了电视机,但大都是黑白色的,彩色的依旧稀少。到了晚上,那几家的院落就热闹起来了。大多数人都还去戏楼看,相对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毕竟要好看多了。

  

  到了2000年,原先的庄稼地都被有经济意识的农民改栽成了苹果树,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村里像样的人家差不多都买了电视机。条件好的都买彩色电视,一般的也买了黑白电视。一台电视机几百块钱,谁家会缺那点钱哩!

  

  戏楼下面,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哗和热闹。坐在自家的炕头,手里的遥控器一按,什么样的节目看不到呢?谁还会舍近求远哩。戏楼从来没有那么的寂寞,也没有那么的潦倒。

  

  再后来,没几年,戏楼就塌了。先是左边的半间房顶塌了,露出脸盆大个窟窿。透过窟窿,能看见蓝蓝的天,甚至连飞鸟的影子也偶尔可以瞥见。接着,窟窿就越来越大。最后,干脆被拆了。曾经的戏楼就那么消失了。

  

  2018年春天,回了一趟老家,我家的电视机竟然能接收一百多个台的节目。我不禁感叹,收这么多台啊。母亲说,村里统一给安装了闭路。说起从前,母亲一个劲感慨,谁能想到社会会好成这个样子。你小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更不用说别的了。还记得你小时候想要一双凉鞋吗?一双两块钱。可妈就是没钱给我娃买啊。现在,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村街也装上路灯。光去年一年,咱们这条街,就新添了五辆小汽车。母亲说,搁到从前,谁敢想啊!

  

  是啊,谁敢想啊!不要说母亲,四十年来农村沧海桑田的变化,连我这个在外工作多年的游子也没想到。

===========

作者简介:高涛,陕西乾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西安市某市政公司。2007年开始小说写作,在《山花》《文学界》《芳草》《飞天》《西南军事文学》《星火》《鸭绿江》《四川文学》《天津文学》《延河》《山东文学》《延安文学》等发表小说四十余篇。有小说被《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并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小说年度选《2012短篇小说》。 

  

往期精彩链接

西北作家》招募签约作家

黎    荔:我手中无酒杯,却也胸怀千峰万仞,顾念天下每一个潦倒之人

吴    朝:准备出发(旅游日记)

无    解(官场小说)

周养俊:走在浐河岸上

张春彦:差    选(官场小说)

杨争光: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园林里,它是独一份

(0)

相关推荐

  • 倒计时开始!名词解释自测30题转发分享

    东 艺 考 研 距离考研还有89天 考研进入学习黄金期 专业课复习的怎么样啦? 东艺考研为同学们准备了 30道名词解释 赶快进行一下自我检测吧! 1.电视小说是通过(     ),将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 ...

  • 看露天电影还要自带凳子,人们为何对此念念不忘?

    七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乡下人,都还会有看露天电影的经验,而稍微在年轻一点的恐怕就不再有了.电视机在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乡村,慢慢地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围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了.而乡村露天电影也就随着电视机的侵入 ...

  • 黑白电视:陪伴了整个80后的童年,90后遗憾没有经历过

    黑白电视记忆 "别动,别动,有了有了."随着一声声嚓嚓嚓的声音,黑白电视里的雪花点点渐渐有了人像,屋子里一群伙伴在瞪着眼珠子,激动,新奇,有趣.听父亲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几乎每 ...

  • 杜学涛:我家买的第一台电视机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家买的第一台电视机 作者 | 杜学涛 原创 | ...

  • 一颗电阻救活一台电视机

    电子报  朋友送来台索尼KLV-46W300A液晶电视机,说插上电源,按开机鍵,电视机什么反应都没有.看机子成色是有些老旧,朋友说用了十几个年头还是头一次出现毛病,这机子买时花了一万多元呢.还有修理价 ...

  • 4队14人大交易只是开始!高管每人3台手机,疯狂交易要来了

    在当前的这个阶段,距离新赛季开始还差一个多月时间,休赛期才刚刚开始,却已经接近尾声.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势下,接下来的一系列选秀.交易和签约自由球员等工作,将会格外的紧张忙碌.无论是强队还是弱队,都 ...

  • 70后回忆录——村子里的第一台电视机

    当我看到,每个人手里拿着智能手机的时候.就想起来我们很多人拥在一起,看电视的场面. 那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的生产队没有了.土地承包到农户,之后呢,农民的 ...

  • 本周推荐 || 高 涛: 看 病 / 原刊《短篇小说》2019年9期

    原刊<短篇小说>2019年9期 看  病 高 涛 1 油菜花黄成一片的时候,麦芹家的母猪得了一种怪病.呜呜哼唧个不停,嘴把盛猪食的铁盆拱翻.猪食在地上流成一张非洲地图.麦芹拿搅猪食的窄板板 ...

  • 再等等!骁龙888增强优化版要来了?高通转投台积电5纳米

    今年对于高通来说非常的无奈,新推出的骁龙888旗舰芯片深陷功耗翻车危机.但也算是高通运气极佳,刚好碰到华为的麒麟处理器成为绝唱,加上联发科今年似乎也没有跟上5纳米的节奏,才让高通减轻了很多压力.而手机 ...

  • 【小小说】高建永/对台鼓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高建永 在大青山那地方,婚丧嫁娶.娃崽满月.盖房上梁等红白喜事都离不开鼓匠.演奏得最好最受欢迎的当数马家班,人们以能请到马家班为荣,因而马家班一年四 ...

  • 〖迁西夜话〗我县安装的第一台电视机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振山 撰稿时间:2008.07 网络图片 1970年8月18日,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安装了一台 ...

  • 为什么南阳的高铁站3台7线, 而襄阳的高铁站9台20线?

    这是因为这两个地级城市,作为高铁网区域中心的格局不同,湖北襄阳除了汉十线(汉西线的湖北段),还有郑万线,八纵之一的呼南线在此交汇,已经形成了高铁网简单版的米字型区域中心(如下图):而河南的南阳只有郑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