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盘锦的刀客割苇子,为何送饭的从来都不给他们预备筷子

民国时期,盘锦苇塘的割苇工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携带筷子,而是就地取材用芦苇杆,但是如何将芦苇制作成筷子却有大学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盘锦地区是东三省著名的湿地,此处风景宜人,生态环境良好,生存着多种珍稀的动植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盘锦还有一处世界之最,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芦苇塘,占地面积约为960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其面积之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从清朝康年间开始,盘锦苇塘便已经出现了割苇的活动,但由于当时清廷对关东地区的管控较为严格,故此割苇子也只是当地民间的小规模活动。至清朝末期,朝廷对关东的控制权越来越弱,致使割苇活动发展得越来越大,最后干脆形成了一项成熟的产业,涵盖了收割、运输、加工等各领域,越来越多的外来涌入人口也加入到割苇大军中,他们被当地百姓称为刀客。

刀客听起来威武霸气,实则是一个苦差事,在当时有一句话叫作驴进磨坊,人进苇塘,指的就是刀客们的生活。割苇子最好的季节是在冬季,而且是越冷越好,往往刀客们割苇子都会选择在凌晨,因为此时的苇子茎十分脆弱,容易被镰刀割断。但凛冽的北风也会让人的手脚彻底冻僵。除此之外,刀客们在割苇子时难免会触碰苇子,而苇子穗上凝结的寒霜会掉落到后脖子处,久而久之,霜雪会使得裸露在外的皮肤皲裂,形成一条条血痕,令人奇痒难耐。

刀客们干活时又苦又累,休息时也同样遭罪,即使是吃饭,都没办法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刀客们吃饭往往都是自备干粮,但由于当时菜盒保温性能太差,导致饭菜全部被冻成了冰坨坨。无奈之下,刀客们只能啃着饭菜填饱肚子,根本吃不上一口热腾腾的饭菜。此时有读者会感到好奇,难道刀客们不懂得用火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道理,但实际上却与何不食肉糜的发问者相似,因为在偌大的芦苇塘中,是绝对不允许动用明火的。芦苇本身就是易燃物,加之冬天的北风呼啸,一旦有人在芦苇塘里生火,无异于是在干柴堆里填火红的煤炭,不消半分钟的工夫,苇塘就会燃起大火,不仅所有的芦苇都会被付之一炬,就连在苇塘里工作的刀客们也活不成。

华夏民族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刀客们即使是吃冰坨饭菜,也要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筷子。但奇怪的是,刀客们从来不喜欢在餐盒里放筷子,而是就地取材在芦苇身上做文章。芦苇杆笔直且坚硬,特别适合做筷子,但刀客们不太喜欢使用芦苇杆,因为芦苇杆本身为空心,使用起来没有踏实感。相反,刀客们在选取筷子材料时,会专门挑选芦花板上的一段芦苇杆,此处芦苇杆紧实厚重,质地非常坚硬,完全不亚于竹子。

芦苇杆是不是可以直接折断使用呢?完全不是,芦苇杆纤维质地缜密,生掰硬折必然会撅起数根硬茬,导致吃饭的时候扎刺到嘴唇和舌头。正确的方法是用镰刀在芦苇杆上滑一周,之后用力一掰,就可以得到两截无硬茬的圆润筷子了。芦苇杆筷子制作方便,使用完毕之后也可以直接丢弃,既方便省事又十分环保,堪称是真正的一次性筷子。

谈到这里,我们也能发现,其实刀客们的智慧,真的不是一般的智慧,这是百年以来劳动得来的智慧,正是凭借着这种智慧,刀客们才在能够在盘锦稳稳扎根,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他们都是一群最值得尊重的人。

参考资料:《割苇》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

  • 《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 ...

  • 捆苇子的人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韵.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割苇子的时候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的.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割苇子的人—大疆极速换新霸王体验记

    大疆极速换新霸王体验记 苇海是大自然奉献给盘锦人的礼物,芦苇浑身都是宝. 春天,辽河两岸,无数的芦芽从清浅的水面中悄悄探出头来,嫩绿的面容带着娇羞.不久她们就有了亭亭玉立的身姿,惹得轻盈的黑嘴鸥凑近她 ...

  • 散文《割苇子》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边,有多处关于芦苇的描写.其中<蒹 ...

  • 知青生活轶事(5)

    来自话题 #难忘的知青岁月 5683篇 捡河蟹 我下乡插队的盘锦是个鱼米之乡,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因系退海平原遍地生长芦苇(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故也是野生河蟹生长的天堂. 金秋十月稻穗飘香,也是 ...

  • 民国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如果没有备齐“三件套”,基本没法干活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各种作物生机勃勃,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着坚实的保障.除了熟悉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外,芦苇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且民国时期刀客收割芦苇还是一场艰苦的生产劳动.刀客们在 ...

  • 民国时盘锦割苇子,为何苇霸也不敢惹刀客,只因这样一个原因

    民国时期,因为农业机械还基本为零,所以催生出一类劳动群体--刀客.所谓"刀客",是指手拿镰刀走南闯北,给东家收割农作物的一类人.在东北地区就有大量的刀客,其中有一类刀客十分厉害,他 ...

  • 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他们睡觉时,棉衣服的里面为何要塞草

    民国时期,盘锦有很多割苇子的刀客,他们不仅需要每天在苇场辛苦劳作,到了晚上还需要对自己的衣物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可以顺利工作,究竟是什么处理方式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 ...

  • 民国割苇子之前,为何要用水车车水,这招竟能增加苇子的产量

    民国时期,苇塘工人在大规模割苇之前,往往会用水车车净河里的水,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芦苇的产量.至于其中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 ...

  • 民国割苇子是个苦活,知道这三个“特殊”原因,才明白苇工不容易

    清朝的时候,东北盘锦大苇塘流行着一句话,叫"驴进磨坊,人进苇塘",用以叙述在苇塘割苇子的苦与累.割苇子的苦与累究竟体现在哪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 ...

  • 割苇子的人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韵.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红海滩里割苇子

    芦   苇     郭小峰 春风送来一缕缕牵挂 一遍遍抚摸坚硬的苇茬 阳光垂下一根根丝线 一点点钓出细弱的嫩芽 你吮吸滩涂的精华 在遥看近看中长大 长成蕴藉诗意的浅草 却没有马蹄敢来践踏 攀附着季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