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在杀人,只有我在救人。”
1
“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回血”“麻沸散”“五禽戏”“青囊书”……
这一连串词汇,都与一位医务工作者有关。
神医华佗。
如果他有座右铭,一定是这句,“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死。”
低调、奢华,有内涵。
毕竟在那个天道无存、人道尽失的年代,大家都在杀人,只有他在救人。
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确实是东汉末年的真实写照。
但一个医生,能救的人毕竟有限。
乱世中,老乡曹操一度将他保护得很好。
他们相识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由于压力太大,曹操突然头痛病发作。
谋士荀彧请来名医华佗为其诊病,华佗仅扎一针便治好了他的病。
如此高水平的医生,照说该珍惜才对。
但他们成了冤家。
华佗最终还是深陷医患纠纷,在63岁那年被曹操的快刀斩首。
2
在英雄辈出、光辉夺目的汉末三国这段历史上,堪称“英雄遍地走、谋臣满街跑”。
可偏偏有这么一个既不靠武力、也不靠谋略的独特存在,靠着妙手、灵丹,在“乱世江湖”扬名立万!
他与曹操一样,来自安徽亳州,是位典型的业务干部。少年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因为他是一个很有良知的人。
生逢汉末,按理说,是个人都得想办法自保,比如拍马当官、学个武术。
可华佗对文、武两道都不上心,他就是要剑走偏锋——学医。
华佗之所以如此不走寻常路,或许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华佗少时,四处游历增长见识,当时瘟疫流行、战乱频仍,触目之处,见得最多的人,就是死人。
看到人民群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心都在流血。
人间惨剧见多了,求助的眼神看多了,心地善良的华佗,就慢慢成了一名医者。
没人知道,华佗的老师是谁,也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学医的。
他相当于忽然横空出世。在一次次的治病救人中,他的医术,逐渐成了江湖上的传说。
病人倪寻、李延两人,就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了他们的经历。
两人都是头痛发烧,症状一样。
可华佗开的药方,却完全不同。
“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你们的病因完全不同,”他说。
倪寻是外实症,得开泻药;李延是内实症,得发汗驱病。
倪寻、李延半信半疑的吃了药,还别说,第二天一早,两人的病居然都好了。
华佗开创了心理疗法。
曾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应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没命了。”
郡守的儿子回答,“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我什么都说!”
于是,将父亲长期以来所做的坏事,全都告诉了华佗。华佗写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华佗,最终没抓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
病就这么治好了。
3
有一个姓顿的督邮(集纪委、检察院、政府办等诸多职权于一身),被华佗医治后,神清气爽、活蹦乱跳。
但华佗警告他说,“小伙子,悠着点,在身体彻底养好之前,切忌和媳妇同房。”
本来顿督邮忍几天也就好了,可偏偏他媳妇听闻老公康复,兴冲冲地赶来探亲,顿督邮一时高兴也没有把持住,犯了戒。
结果,三天之后,顿督邮真的领了盒饭。
这几个都是普通病人,三国时代的菜鸟。
而大名鼎鼎的陈登,也接受过华佗的治疗。
这个陈登,就是和老爹陈珪玩双簧计,坑死吕布的那个家伙。
他不但坑死吕布,还替曹操看守广陵郡,两次把少年孙权打得屁滚尿流,受封伏波将军。
伏波将军:可能是汉代最著名的将军称号,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类似的封号,还有: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
这个陈登什么都好,唯独生活习惯不太好——喜欢生吃海鲜,结果得了寄生虫病,症状是“心浮气躁,面红耳赤”。
华佗一通诊治之下,陈登呕吐出好几盆红头虫子,病情明显好转。
临走前,华佗告诉陈登,三年之后,这病会复发,到时候记得复诊。
三年之后,陈登果然旧病复发,但可惜没能及时找到华佗,一代伏波将军,就此命丧黄泉。
喜欢吃野菜的小伙伴们,一定听过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句话,正是华佗说的。
因为当时黄疸病广泛流传,华佗花了三年时间,试验出三月时的茵陈蒿对治疗黄疸有奇效。
从此“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歌谣便流传后世,直至今天。
4
有谁能想到,就连人工呼吸都是华佗发明的?嘴对嘴地辅助呼吸,不需任何医疗器具,关键时刻能救人性命。
必须重点强调的是,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即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作“气功”。身体不舒服时,就起来做其中一戏,流汗浸湿衣服后,接着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中想吃东西了。”据说华佗的学生吴普用这种方法进行锻炼,活到90多岁时,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也完整牢固。
当然,华佗最厉害的还在于他的外科手术,真正的“东汉神刀”!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一定知道孙吴有十二虎臣,而其中对孙家最为忠心耿耿的,要数周泰了。
孙吴十二虎臣:三国时孙吴十二位将领的合称,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他们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三国志》把此十二人合为一卷作传,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
周泰这哥们,固然不是孙吴帐下最能打的勇将,可他却是最能玩命的一个。
在《三国演义》中濡须口一战,孙权被打得丢盔弃甲,幸亏有周泰舍命护卫,身中枪伤十几处。
上述情节虽然是罗贯中的加戏,但并非空穴来风。
公元197年,江东祖郎叛乱,围殴只有一千多人的孙权,眼瞅未来的东吴大帝就要当场over。
这当口,唯有周泰玩命出战,他还化身为人肉盾牌,替孙权遮来挡去,受伤十二处。
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受伤十二处基本等于判了死刑。
但华佗勇敢地站出来了。
面对致命重伤,在华佗的精心医治下,周泰居然从鬼门关绕了回来。
5
除了曹操,华佗最著名的患者,还要数武圣关羽。
这一段,《三国演义》大概是这么写的——
义薄云天的关二哥,发动了震惊天下的襄樊大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
面对成功,关二哥有点飘,在战场上居然没有穿护身战甲,结果城楼上的曹仁万箭齐放,关二哥纵使骁勇无敌,也没完全躲开,被其中一箭射中右臂。
而且这一箭还是带毒的,没几天就透过肌肤、深入骨骼,强如关羽,也是疼痛难忍。
关键时刻,华佗现身,以“刮骨疗伤”的外科手术,为关羽解毒、治病。
整个疗程,关二哥表现得像个铁人,眉头不皱、一声不吭,完美地配合了刮骨手术。
这段故事,一下塑造了两个大神:视疼痛如无物的神人关羽,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
如果当时就有抖音视频,拍下来一定很火。
但其实,这真的只是演义,为关羽治病的并非华佗本人。
关羽在刮骨疗伤之后不久,也就是在公元220年战败被杀,而华佗则早在12年前就被杀了。
真实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服用了麻沸散的关二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场神乎其技的手术。
不过这个医者应该确实得到了华佗的真传——外科手术和麻沸散。
麻沸散: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为外科医学的开拓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发明比美国的牙科医生摩尔顿( 1846年)发明乙醚麻醉获得成功要早1600多年。
据后人考证,所谓麻沸散,其主要药物就是“蔓陀罗花”。
这种花自带迷幻效果,也是后来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曾经被人用来暗杀、行窃。
华佗利用麻沸散的麻醉特性,为人做过远超时代的开胸、剖腹等手术。
6
这么伟大的医生,却遭遇了非正常死亡。
关于华佗之死,《三国演义》里是这么说的——
曹操得了顽疾“头风”病,于是,华佗提议实施“开颅”术。
也就是说,用斧子劈开曹操的脑壳,放出头风。这样一来,困扰曹操的顽疾自然就可以痊愈了。
如果真是这样,三国的历史,可就要重新改写了。
但是,所谓隔行如隔山,“开颅”术这种诊疗方式,实在太令人难以理解了。
在两千年前,拿斧子给曹操脑袋开瓢,这跟直接剁了曹操脑袋也差不多,也难怪曹操要怒而杀人了。
当然,上述情节,纯属罗贯中的加戏。
华佗的死因,也确实与老曹的头风有关。
南征北战的曹操,在中年时期就染上了“头风”病,不疼不要紧,一疼要人命。
头风病:每当曹老师情绪激动,头风病就会发作,而且这一病症折磨他长达20年。在长年的征战生涯中,曹操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据推测,他的头风病,很可能是高血压。
无奈之下,他只好请老乡华佗,来为自己诊治。
神医出手,果然不凡,但见华佗几针下去,老曹的脑壳果然不疼了。
可是,华佗也说了,你这病,无法根除,只能缓解。
在曹操身边,固然衣食无忧,可是,对华佗来说,也未免太拘束。
而且,当时“医生”是被人看不起的贱业,总是被人呼来喝去,没有尊严。
于是,个性极强的华佗趁机开小差,回了安徽老家。
对曹操来说,一般人跑了就跑了,可是华佗不行。
他摧了好几次,华佗就是不肯回来。
公元208年,忍无可忍的曹操,下令囚禁华佗。
不久,一代神医被斩于狱中。彼时的华佗大概63岁,正是一个医学老教授的黄金年龄。
7
对他的死亡时间,也有争议。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说他寿至160岁,仍保持着60多岁的容貌。
囚徒认为,这只是史官们的一厢情愿。
华佗就这么死了,此后,再也没人给曹操医治头风病了。
任何时候,杀掉一个医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