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对黄河进行水运开发第一人是他!此人在银川和青铜峡还做了什么事
刁雍(390年-484年),北魏大臣,字淑和,渤海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人。出身士族豪门,世代为官。
刁雍历任建义将军,青、徐、豫三州刺史,都督将军,封东安伯。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以都督将军改任薄骨律镇(今吴忠市西北)镇将。其职责为“总统诸军”“总勒戎马”“督练诸屯”,为边防筹供军粮。
刁雍到任后,看到当时辖境之灵州灌区(今宁夏河东灌区)、会州灌区(今宁夏卫宁灌区)和怀远郡灌区(今宁夏银川平原灌区)等地,均因东晋十六国时代长期战乱破坏,渠塞田荒,“官渠乏水,不得广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功不充课,兵人口累,率皆饥俭”的困难局面。
为了恢复银川平原灌区昔日发达的农业生产面貌,他在境内进行反复实地勘查后发现,在富平县(今宁夏吴忠市西南)西北三十里近黄河的艾山之下有汉代修古渠一道,因河床淤积已高出河水两丈多,加之渠系崩颓废毁,受水田亩亦荒旱抛弃。他决定修复这条古渠,在表奏魏武帝批准后,即行开工。他还观察到黄河在山下枝裂为东西两股,西枝河小势弱,便于施工,于是便在次年春枯水季节,于西河下方五里处打坎截流,抬高水位,迫河水全部进入古高渠口,由于渠道已被清淤,河水无阻而下,古渠得以复活。
此工程用工不过四千人,费时六十日,新渠告成,可灌溉农田四万余顷。至此,整个艾山渠灌溉系统全部完成。
艾山渠渠首位于今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当时的文献没记下此渠的确切名称,只说渠道位于艾山之下,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首先称之为艾山渠,现代水利史学者多遵用之。艾山渠修成后,银川引黄灌区终于重现辉煌。另外在农田水利灌溉方法上,经过他的认真探索,总结出“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的节水灌溉经验。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朝廷下令要薄骨律镇和高平(今宁夏固原)、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统万(今陕西横山县北)四镇,出车五千乘,限期向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境内)运送军粮五十万斛。刁雍向朝廷建议改车运为水运,在薄骨律镇打造船只二百艘,两船为舫,每只船可装粮二千斛,一次可运粮二十万斛,一舫须十人操作,计须一千人,下流五日而至沃野镇,返程十日,往返航程约两个月,从三月至九月三个来回,即可完成五十万斛粮食的运输任务,同时还可以节省大批劳力与畜力。魏武帝同意了他的计划,并认为“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对黄河进行水运开发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