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里的10句哲理
转:梧桐街6号的博客
1.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适应客观规律,采取合理的措施,便能够很好的生存。不适应客观规律,采取不合理的措施,便十分凶险。
2. 一倡而三叹。——战国·荀况《荀子·礼论》
在古代,“倡”与“唱”同义,即领唱。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人倡导,众人同应。因此,身为领导者要经常宣讲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获得下属的共鸣,从而使企业或组织获得凝聚力。
3.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荀子·大略》
有智慧的人对事情十分清楚,对于事理也十分精通,因此我们不可以不忠诚的侍奉那些明智的人。
4. 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荀子·大略》。
很难使得君子高兴,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是不能够使得他们高兴的。
5.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正如索福克勒斯所言:“成功乃是辛劳的报酬。”成功者和失败者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谁付出的多,谁就成功;谁付出的少,谁就失败。我们相信一切成功都是辛苦劳作的结果,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因为不劳而获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6.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够敬重国家的珍宝,喜爱国家的器具,任用国家的工具,除去国家的妖孽。
7. 听其言,则辞辨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荀子·非相》
听到他的谈论,便会表现的言语上的争辩,而没有固定的系统。录用这个人,就会多奸诈,而毫无成就,这样的人便是奸人的魁首。
8. 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战国·荀况《荀子·解蔽》
人在认识上的局限,往往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能掌握整体的大道理。在认识事物时,要抛弃私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心胸宽广,到达对整体的认识。
9.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荀子·成相》
观察过去的事情,要用自己作为借鉴。治理国家的是非也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
10. 坐怀不乱。——《荀子·大略》
春秋时,柳下惠夜宿城门,有一女子前来求宿,柳下惠怕她受凉,解开外衣把她裹在怀里,一夜而无任何越轨的行为。形容在男女相处中品行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