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考场 | 记叙文阅读:总有关键词,在文段“深闺”处

在记叙文中,有些句子往往包含深刻的意蕴,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把握其丰富的情感内涵。

理解句子含义,我们首先应该锁定句中的关键词,然后追问“为什么”,或指出词语的象征意、言外之意,最后准确概括句子要表达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

01

寻找并理解有比喻义的词

肖复兴《窗前的母亲》中写道:“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这里对“一幅画”的理解就很关键。“一幅画”是喻体,本体是指窗前母亲等待孩子归来的身影。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最后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这里各色的“花”其实就是“人”。花各有各的精彩,人也应该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肃杀的秋天,菊依然能够热烈绽放自己,其实就是暗喻人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困境,也应像这秋菊一样怒放生命。从自然之景中汲取活着的力量,这正是当年母亲要带“我”去北海赏菊的原因,是母亲对“我”顽强活下去的无尽期盼,这句话中也包含“我”对母亲良苦用心的理解、感恩以及决定好好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鲁迅先生《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里的“高墙”是有比喻义的,它是指“我”和故乡人之间的隔阂,“我”对故乡的失望。要理解好这个句子,就必须解读好“高墙”的含义。

02

寻找含义深刻、需要追问的词

“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理解这句话时,我们就应该追问:为什么无声却最动人?“无声”是指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是无声的、沉默的,“最动人”是指这种伟大的母爱最打动人心。

宗璞《紫藤萝瀑布》结尾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要追问:为什么会加快脚步?因为宗璞从紫藤萝可能凋零枯败、也可能生机盎然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走出了生与死的迷惘,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莫怀戚的《散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妻子背着的儿子和“我”背着的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呢?因为老小两代人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这里体现了作者对母亲与儿子深沉的爱与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郴州市中考记叙文阅读文章,毕淑敏的《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中,要求分析“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中“目光炯炯”的深意。这里就要追问,曾祖为什么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呢?因为这是曾祖父对祖父的期待、信任和鼓励。当然祖父是读懂了这道目光的,所以这也是祖父历尽辛苦校勘古书的原因和动力。

03

寻找形成矛盾的词

席慕蓉的《燕子》中,她在南国的土地上看到小时候熟悉的“燕子”时写道:“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园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欢喜”与“悲伤”构成矛盾。于是我们追问:为什么欢喜?为什么悲伤?因为在异乡看到家乡熟悉的“燕子”而“欢喜”;但睹物思人,看到“燕子”,想起了永远逝去的外婆和远离的故土,又难免悲从中来。这句话饱含作者对亲人与故土深深的眷恋。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最后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中“大约”是一种推测,而“的确”是一种肯定判断。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达中就蕴含深意。“的确”,是因为孔乙己贫病交加的处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死亡一定是孔乙己的结局;“大约”一词,说明大家并没有想过去求证孔乙己是否真的已经死去。因为大家对于他的命运并不关心,从而反映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现状。

所以,记叙文阅读中,分析句子含义时,一定要解读好关键词语,准确把控这些词语传递的丰厚意蕴和复杂情感。

考点演练

苜蓿面

文/李鲆

①苜蓿草里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作为优质草喂家畜,猪牛都喜欢吃,吃了也容易上膘。父亲说,喂了苜蓿,就不用喂精饲料了。

②在河南民间,每遇灾年,苜蓿便和其他野菜、树皮、草根等一起成为填充饥肠的首选食物。

③一九六二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候,王屋山区一位年轻女子走了四十多里山路,到厂里去看望丈夫。丈夫下午下班,给她带来两个拳头大的糠菜团。

④她不肯吃,因为知道这两个糠菜团加上一碗菜糊糊,便是丈夫的晚餐,而丈夫晚上还要加班背矿干重体力活。

⑤丈夫笑道:“这是专门给你留着的。我们晚上加班有加餐,苜蓿面。什么是苜蓿面?就是鸡蛋面嘛! 哪来的鸡蛋?我们活儿重,领导特批的。”

⑥她有点怀疑,晚上便悄悄去工地察看。远远见到一口破锅架在三块石头上,热气腾腾,三四条汉子正围在锅边,从里面夹出什么绿生生的东西往嘴里送。

⑦她走近,仔细看,便哽咽落泪了: 那锅里煮的,全是苜蓿草,没有一根面条,更不要说什么鸡蛋了。

⑧他们,便是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相偕相伴,已经走过半个世纪,步入古稀之年。

⑨一九六二年的苜蓿是一段辛酸的记忆,却温暖和照亮了他们的爱情,以及,无尽艰辛岁月。

试着理解上文中第⑨段:“一九六二年的苜蓿是一段辛酸的记忆,却温暖和照亮了他们的爱情,以及,无尽艰辛岁月。”

THE END
编辑丨谢璐瑶  二审丨孙   韵
终审丨谢   龙  统筹丨胡力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