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孟:好校长从重新定义“领导力”开始

导读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冰山下的领导力》一书是专门写给校长及各级教育管理者朋友的。杜绍基和彭信之两位作者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精要,与校长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研发了“冰山下的领导力”系列校长领导力课程。本文是《新课程评论》编辑部主任余孟孟老师对该书的书评,以飨读者。

如果说“立场决定立论”也是一个立论的话,那么,我关于“校长”的认识和看法便可以作为这个立论的一条注脚。小时候,“校长”在我的印象中就是经常在校园里和教室外面检查、监督的一个老师,整天板着脸,让人见了害怕。刚参加工作时,作为一个新教师,“校长”在我眼里就是掌握人事大权、决定教师最终考核的当权者。再到后来,我是作为一个教育媒体人不断接近和采访各类校长的,这时我发现,一所学校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优劣。就是说,作为受教育者,我看到的是监督者的校长;作为普通教育者,我看到的是管控者的校长;作为教育观察者,我看到的是掌舵者的校长。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校长?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校长?好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好校长?

杜绍基和彭信之两位先生的新著《当校长遇见德鲁克:冰山下的领导力》一书,就是一部关于探讨好校长的普遍特征和精神法则的著作。这部书不是直接向我们呈现了关于“什么是好校长”的答案,而是架起了一座通往“好校长之路”的桥梁。

两位作者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剖析知识型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创造性地建构起校长领导力的“冰山模型”,富有见地地指出校长领导力的关键——“冰山下的领导力”。同时,对学校管理的要点和关于人的管理的实质,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阐发。

其实,这部书的读者应该不限于校长以及有志于校长职位的教育者,而是适合所有的教育人阅读,因为它是从管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是关于教育的一些本质性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正如刘坚教授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所说的,“学习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而杜绍基是德鲁克的亲传弟子,深得德鲁克思想的精髓。记得2019年4月,我有幸在北京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主办的“教育创新与领导力”研修班,杜绍基先生亲自为我们授课。杜老师的课非常迷人。他灵活运用讲授、视频、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带领学员们一起进入领导力的世界。当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包括许多重要观点,比如:领导不是头衔;每个人都有领导力;领导力的关键在于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对于知识工作者的领导要特别注重内在能量的激发……现在都更加系统、详实地出现在《当校长遇见德鲁克》一书当中。因此,这部书于我而言,虽然是崭新的,却是有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于其他读者而言,阅读这部书也便是参加了一场“教育创新与领导力”研修班,收获的不只是教育管理知识,更是关于领导力变革的生命体验。

在这部书中,有一句灵魂性的话语,那就是“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与潜能”。自20世纪中期以来,所有组织都面临一个共同挑战,那就是知识工作者全面取代体力工作者。今天的教师就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要求、工作习惯和上一代教师完全不同。那么,面对这些受过良好教育、有阅历、有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更强主动性和流动性的知识群体,管理他们的方式就不能再是工业化时代的那种规范、约束、监督与控制,而应该是培养、授权和激励,通过基于民主、开放、尊重、信任和自我管理氛围,释放每个员工的潜能。

然而,要激发和释放每个员工的善意与潜能,这需要真正的校长领导力。我们在此强调“真正的”,是因为有一些貌似领导力的东西,实质上是极为脆弱和短命的。本书提出的“冰山上的领导力”,就属于那些表面有力实际脆弱、貌似强大本质薄弱的东西,它们包括:职务赋予的头衔和权力、强干的个人能力、按规章办事;关注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和控制;着眼于局部和眼前;强调稳定性和执行力,等等。

这些内容之所以不是“真正的”领导力,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以自上而下的高压方式令下属屈服顺从。这最多只能实现“身”的管理,而无法达到“心”的管理,自然无法实现管理的目的。

真正的领导者,其实是很少使用正式权力的,而是以自身的影响力来影响他人的积极性,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追随,这就是“冰山下的领导力”,内容包括:关注做正确的事;把握方向(使命、远景、战略);引领变革、努力创新;着眼于全局和未来;关注人才的开发与激励,等等。

如果说,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成就学生,那么,校长的核心职责就是成就教师。其中,发现或发掘所有教师的潜能就是校长正确认知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充分尊重教师们在工作中的贡献,肯定他们的付出;第三步就是关心教师们的自我价值感,对教师这样的知识工作者而言,工作本身就是很大的激励。

关于校长的能力和角色,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优秀的校长一定要是一个很会讲话的人,最好是一个演说家,有鼓动性和说服力。其实,事实恰好相反。校长最好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当校长遇见德鲁克》一书中,多次提到“倾听”,校长的“第一种能力是倾听”,“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倾听,而不是喋喋不休”,“做兼听则明的劳谦君子”,“校长要'先听后说’”,“在决策开始前,校长应该充分倾听老师们的不同见解”。本书认为,校长不懂得倾听,就不能接受不同意见,在决策时就会关上门拍脑袋,其结果往往是自己疲于奔命、焦头烂额,却推不动团队。

将倾听力作为校长的第一能力,将倾听者作为校长的首要角色,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一种看法。因为,倾听别人,不只是出于把事做好的策略考虑,更代表着一种德行与智慧。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崇尚倾听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崇尚倾听的文化。

聪明,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常用语。“聪明”一词其本意就是指人耳朵听的能力和眼睛看的能力,而且听的能力在先。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中国传统的画像、塑像和雕刻中,那些圣人、哲人常常都有一对大耳朵,而且儒释道三家都是如此,比如孔子、老子和佛祖常常都给人大耳朵的形象,这就代表的是超越常人的倾听力。而孔子、老子、佛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心”进行管理的管理大师。

校长倾听者角色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的是对领导对象的充分而准确的认知。对今天的教师群体没有真正的认知,就不会有真正的领导和管理。当前,有些中小学校,为了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强制要求所有教师上下班打卡或按指纹,甚至刷脸。这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反感,也引发了很多激烈的讨论。有人就指出,强制打卡其实只能对小部分人起到作用,但是却伤害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自尊心和原有的主动性,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做法。

其实,强制打卡只是表面的做法,背后反映的实质是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落后,以及对教师群体特点的无视。假如是在工业化时代的工厂里实行打卡制,还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对声吗?应该不会。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是知识工作者这个事实。要对知识工作者实现很多的管理,首先就要了解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对知识工作者的描述是:他们是一群运用知识开展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解释、剖析和解决问题,所要用的是智力而不是体力。知识是知识工作者的生成工具,由知识工作者拥有。他们一般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是流动性,知识工作者大都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主,一旦有更高追求而组织不能满足时,就会离开组织;其二,是自主创新性,知识工作者从事的工作是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复杂环境中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最终促进技术发展,完善组织的产品与服务;其三,是复杂性,知识工作者的劳动过程是复杂的,他们的工作以脑力为主。因此,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是受时空约束和限制最少的。对他们的管理,要更讲究灵活性和激励性,注重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对工作的自主权,激发他们努力创新,发挥他们的优势,助推他们成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管理和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教育,那么,管理的终极目的应该也是不管理,而是实现自我管理。《当校长遇见德鲁克》一书也专门开辟了一章阐述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学校教育的场域中,要实现真正的良性发展和运转,作为其中的每一分子其实都要成为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者。

校长要管理他人,必须从自我管理开始;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从自我管理开始;而学生,要真正走向成长与成熟,也要从自我管理开始。因此,我们有充分地理由说,《当校长遇见德鲁克》一书,不只是校长读物,也不只是教育管理书籍,更是广大的教育人和每一个立志走向卓越的人的良师益友。

(本文作者余孟孟,《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首届湖南省优秀期刊工作者。)

来源:新课程评论

(0)

相关推荐

  • 《子曰德鲁克》第三十三讲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下)

    培养管理者 企业中我们一直在讲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创造利润.但其实企业当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这一点有些老声长谈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现场,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因为员工没有提到训练而导致的各 ...

  • 《论语管理日志》7.25:有坏消息要立即汇报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1.3) 译文: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心得: 在管理学中 ...

  •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黄延颖: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校长简介:黄延颖,现任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源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自200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获得"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河 ...

  •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杜绍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

    自2016年8月成立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教育创新与校长领导力提升中心",我们开始推动彼得.德鲁克精要与学校管理实践的结合,5年来受益校长及教育管理者6000余人. 2020年 ...

  • 听马云谈教育

    在网上,观看马云在一个校长论坛上的一个讲话.也就是三十多分钟的一个演讲,却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有些,颇有启发. 他说,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辞职,不喜欢教书,百分之六十的原因是不喜欢校长.我不知道这个数 ...

  • 彭信之:校长也需要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事实上,陶行知先生早就已经说过了,要看一所学校,先要看校长.一位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影响,只要看一看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治下,北大的发展就可以一目了然. 如今在教育领域,学 ...

  •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彭信之:用管理的思维看教育

    中.小学学校的校长与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看起来完全来自两个世界:一个是事业单位,另一个是各种形式的公司体制:一个是非营利性质,一个则是彻底的营利性:一个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一个以顾客价值为目标.然而他们又 ...

  •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焦憬:打开校门办教育

    校长介绍:焦憬,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第二届中国课改优秀校长,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卓越校长,第三届中国教育博览会"海峡两岸校长对话"特约嘉宾,第四 ...

  • 《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六天:自我管理的革命

    阅读 知识工作者很有可能比他们所服务的公司更长寿.他们的平均工作寿命有可能达到50年,而一家成功的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因此,知识工作者将日益比任何一个雇主都更长寿,所以需要准备好一生不止从事一份 ...

  • 「当校长遇见德鲁克」黄建刚: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校长介绍:黄建刚,男,1974年生人,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自然科学学科骨干.第四批浙派名校长.宁波市第六批名校长. 学校介绍: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 ...

  • 《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253天:瞄准成果的思考

    阅读: 以"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个问题做为出发点,它会带给你自由,因为它给了你责任.要决定"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我们必须要问一个问题:"在 ...

  • 《管理新范式》第三讲:管理“z世代”

    你知道"Z世代"是指向谁吗? Z世代是指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5后.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对职场的期望与前辈80后有很大不同:80后渴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