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干政屡见不鲜,为何这个朝代却很少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

所谓外戚,指的就是古代帝王母亲和妻子那边的亲戚,所以说只要有封建制度的存在,也就必然有外戚这个群体的存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年幼的帝王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位时经常都是太后“垂帘听政”,太后一执政,其娘家人自然都要跟着沾光,另外,历史上的一些皇后或强势或受宠时,她们的娘家人也自然是帝王们恩宠的对象。所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这么多朝代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外戚干政的影子。

先秦时期秦国的芈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后,她主政时重用自己的弟弟魏冉和芈戎,这两人后来都成了秦国的权臣,可谓是开了外戚干政的先河。汉朝时期的外戚更是一抓一大把,吕后那一脉自不必说,他们甚至还差点取代了刘氏江山,之后还出现了窦婴、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王莽等人。

到了隋唐时期,不必说建立隋朝的杨坚(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和建立唐朝的李渊(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妹妹)本身都是外戚,后来更是出现了武三思、武承嗣、杨国忠等人。

宋朝以后,统治者们吸取了前朝的历史教训,所以外戚干政的现象相对较少,但宋朝还是出现了贾似道、韩侂(tuō)胄等人,清朝也出现过索额图、年羹尧等外戚。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唯独明朝时期很少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明朝皇帝的选妃制度。从明初开始,统治者们就认识到了外戚干政这个隐患,所以明朝选妃坚持“立贱不立贵”的原则,大部分妃嫔都是从民间秀女中挑选。纵观明朝历史,没有几个皇后、妃嫔出身于名门望族,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的皇后孙氏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一个主簿,明光宗朱常洛(泰昌皇帝)时期的太后王氏的父亲王朝窭(jù)是一个锦衣卫百户,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时期太后李彩凤的父亲李伟是一个乡村泥瓦匠。这样的外戚家族一没什么背景,二没什么真本事,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国家核心权力机构,所以也就形成不了干涉国家大事的政治团体。

再说了,即便偶尔有能力较强的外戚想要干政,众人还可以搬出《明史》中记载的一条明朝皇室家法:“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有了这条规定,也就注定了明朝的的外戚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否则,一不小心小命都没了!

不过,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毕竟明朝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个外戚干政的特例,只不过是有且仅有这么一次,这个人就是明英宗时期的孙继宗,他是孙太后(明英宗之母)的哥哥,因为是外戚,所以一直默默无闻。明英宗复辟时,他参加“夺门之变”立了大功,所以他由锦衣卫指挥佥事被加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享受了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的特权,明英宗甚至还给他的几个弟弟都升了官。后来,孙继宗恃宠日骄,一度开始在朝廷内外胡作非为,所以就慢慢受到了打压,明朝外戚干政的唯一火苗也因此而熄灭。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明朝的外戚主要是出身都比较低微,而且很容易受到打压,所以就很少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