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连载】欲望与过程

人的欲望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生理方面的,比如我们生下来就会吃,性成熟后要交配,属于动物性的低级欲望;另一方面是后天发展而来的,如对物质、金钱和人的占有和支配的欲望。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是说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一种目标和精神,绝不是无休止的贪婪。人一旦和无休止的贪婪挂钩的话,那等待我们的只有自取灭亡。

战国时期,晋国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四个大姓之中,知氏是最强的一支,而且知氏又是灭掉六卿当中另外两家的一个主要力量。所以知氏卿族的宗主,知伯野心膨胀的比较厉害。剩余的韩兆魏三家的力量都不如他,所以他首先提出来,向韩氏卿族的宗主韩康子,向他要地。

知伯很高兴,向韩氏要地,一下子就要来一个万户之县。知伯尝到甜头以后,没有休止,就向魏氏的老大魏宣子也要地,魏宣子也很痛快的给了,之后,知伯的欲望更加膨胀,他把目光盯向了赵氏卿族。

赵氏在韩赵魏三家实力最强,虽然比不上知氏,但是弱不了多少。知伯这次找赵氏要地,比找韩氏,魏氏更苛刻。韩氏魏氏是要地,具体要哪块地没讲。找赵氏要地,指定了要那那那。但是赵氏宗族的宗主赵襄子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很勇敢,很有魄力的人,他不愿意给,断然拒绝。知伯遭到拒绝后,立即就把韩康子和魏宣子找来,要三家联手攻打赵氏。

因为之前韩魏两家已经知道了知伯的嘴脸,后来经过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的一番教导,韩赵魏三家最终联手灭了知氏,分别保全了自己的领土。这就是识大体,明大理的欲望而使自己站稳了脚跟和贪婪的欲望终究害了自己。因此欲望有时候是天使,能带动历史的车轮,有时候是魔鬼,能把你推向深渊。

当灾难来临之际,求生的欲望会给你带来生存的希望。癌症是现代医学难以攻克的难题,现代医学认为癌症是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但按照我们中医理论,当机体处于阴阳失衡,气血不足,五脏之气紊乱的状态下,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损耗了人体精血津液的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湿,毒聚,湿停等病理变化,产生气血痰食等病理产物,久而久之,这些病理产物相互交结,形成有形的肿物,于是发生了肿瘤。

中医药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肿瘤方面的不少内容,提出了诸如昔刘,肠覃等病名,以后历代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又以相继记载了如瘿瘤,赘疣,恶疮等疾病的诊治方法,这些都属于肿瘤一类的疾病,而且还包括了部分恶性肿瘤。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也在现代医学的陪伴下,不断发扬光大。譬如有些慢性病,西医在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中医反而起到了根治的作用。

这里整理了一个2005年膀胱癌的医案。

患者,冯某,男55岁。于2004年1月出现规律性血尿,逐渐增多,4月份加剧,在当地医院经膀胱镜检查,见右侧输尿管口外上方有一珊瑚状肿物,约3x4cm大小,左侧输尿管口正常。膀胱三角区可疑有广泛转移浸润。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未能接受。

患者于2005年1月来诊。初诊,面色青白,中度贫血,血尿。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双耳软骨膜增厚,皮肤小白点,综上症属寒淤毒结,治疗以辛温化瘀,利尿排毒。

处方:当归,赤芍,桃仁,肉桂,炮姜,金钱草,熟地等二十味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另外还开具了新丹,附子理中丸等。

服药后从小便排出白浊物及坏死组织,大便排出粘冻状物。服药至2006年,一切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后随访,没有复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在某种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该传承必须传承,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要与时俱进,尤其在治疗疾病方面,更应该结合现代医学(医疗器械),走出新的步伐。

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求知的欲望,能让莘莘学子遨游知识的海洋,丰饶了精神,为祖国添砖加瓦。拜金的欲望是追求金钱的人走向堕落的诱饵,断送了前程,葬送了灵魂。

我也是有欲望的,作为医学世家,我们的欲望就是“只求世上人无病 ,不怕架上药生尘”努力学习钻研,为患者带来生命保障。在诊治医疗的道路上,我们不但心存欲望,更多的怀有一种“只讲过程,不讲结果”的理念。

这种理念就是,你努力了,你进取了,能充分享受到努力和进取带来的成果,就无怨无悔。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因为无论皇帝与乞丐,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一样,以此类推,一切都是如此,努力的过程中已经享受到了成功和进取的喜悦,努力了就是在积极地走好每一步,没有怨言。

我们治病也是如此。谁都会面临死亡,即使疑难杂症治好了,最终我们却医治不了自然衰亡,而治病的过程就是努力争取,尽量减少痛苦,尽量延长生命,争取消除肿瘤,争取治愈。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1998年肝硬化的医案。

王某,女48岁。于1998年3月初诊。经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西医多方治疗,收效甚微。通过朋友介绍,求治于中医。病人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巩膜黄染,大便溏泄,每日2--4次,低热,体温37.9度,小便色深黄,舌质红,苔白。经彩超显示,辩证为湿热蕴蓄,湿热于盛,治疗:化湿理脾,清热解毒退黄。

处方:砂仁,白豆蔻,苍术,茵陈,甘草,板蓝根,神曲,藿香等十几味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服药5剂后,食纳好转,体力有所增加,大便泄泻减少,仍觉腹胀,小便黄,低热没退,口苦口干。加减方剂:白术,砂仁,厚朴,茵陈,甘草,黄连,猪苓等十几味中药,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温服。

三诊;连服上方15剂,腹胀减轻,仅有少量腹水,小便增多,大便每日1--2次,成形。食欲好,体力增加,体重增加,黄染消退,体温正常。

1999年年底再诊,一切均如从前,远期疗效巩固。2002年10月回访时,家属说王某离世,因为车祸。

想起曾经有个朋友这样说:“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如你所愿”,是啊,你希望患者痊愈,患者也的确痊愈了,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