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根奎:回家过年
我们国人,历来不把阳历年(元旦)当年过。感到这个“洋年”就是放几天假,休息休息的事儿,几乎和双休日没什么两样。除了官方辞令,很少有人称之为“年”。
在国人眼里和心里,农历春节才是真正的年。
男女老幼,大人小孩往往刚过完今年的年,就开始盼望谋划着下一个年。经常听到有人说“今年没过好,明年一定好好过”,“今年过的红红火火,来年要更红火”的期望和许诺。
国人心里惦记的和嘴上念叨的年就是农历年,学名春节。别称:新春、新禧、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
农历新年,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会举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收等主要活动。
几千年来,春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继承沿袭和发展变化中传承下来。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习俗和迎庆活动仍保持着原汁原味。变化了的只是形式和档次。比如穿新衣只是一年比一年衣服档次更高了;年夜饭不在家里改在了酒楼饭店;熬年夜不再溜街串巷而是守在家里看春晚;拜年走亲戚不再提着大蒸馍大花糕而是拎着礼盒水果……
近年来,总会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年过得没了年味。这是因为世事更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过去生活困难,少吃缺穿,人们特别是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就是为了吃饱吃好,穿上新衣服。过去工厂少,车辆少,空气质量好,不仅农村,就是城市也可尽情燃放鞭爆。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平时和过年吃的一样,穿的一样;为了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其实,透过吃穿行、燃放鞭炮这些表象的淡化了的年味,国人过年除旧迎新、祈福求祥、阖家团圆、敬老爱幼、走亲访友的初衷和根本从未冲淡或改变。
老祖宗传承下来,国人过年从农历腊月就逐步开始。腊月初五吃五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烙饼祭灶。一直到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大年,正月初五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过年”的高潮。在这将近大一个月“年节”里,千家万户无不沉浸在喜庆祥和团圆热闹的氛围之中。
为了这个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中国年”,为了这个一年一度阖家团圆的日子,从古至今的国人们每逢时间进入农历腊月,就会心神荡漾,暗然自喜,掐指头算着日子,期盼新年到来。他们自加动力,加班加点,风风火火赶着手头的工作,为安心过年扫清障碍,积攒心情。
当然,这“年”是要在家里过的。家里有祖辈,有父母,有爱人,有孩子。他们是“家”的主体,家的实质,家的主人。有了他们就有了家,和他们一起才叫团圆,和他们一起过年才能“红红火火”。
从古至今,每临年关,无论是身在国外的海外的,省内省外南方北方的人们,都会像候鸟一样准时奔向回家的路。过去不知叫什么,如今官方称作“春运”。
春运期间,机场、码头、火车站、汽车站、南来北往的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手提肩扛,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呼天喊地。蚂蚁搬家一样流动着,蜂拥着。
再看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自驾回家的车辆更是如春潮涌动。还有近几年兴起的打工族返乡摩托车队,在闪烁着警灯的警车引领下款款驰行,威风八面。
回家过年,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国人的心,牵引着在外游子的神经。不论混的好赖挣钱多少,过年都想回家。家里有亲人可以倾诉,有肩膀可以依靠;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穷困潦倒,妈妈都在门口路上等你。屋里可口饭菜已经上桌,床上的新棉被已经暖好。
过年了,回家过年。你有机会给爸妈敬杯酒,感谢他们一年的操劳;你有机会帮他们涮涮筷
洗洗碗,听听他们的唠叨;你有机会给孩子当马骑,十圈八圈不下套;你有机会和爱人说些悄悄话,让她冲你发发牢骚;你有机会走亲访友,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关照。你有机会相约童年一起长大的发小,与他们在村后的麦场上比赛摔跤。
回家过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