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最值得深究的一个人物啊
此次疫情的很多中医方剂是按照叶天士的《温病论》给出的方子。他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电视剧《延禧攻略》让叶天士火了一把,那么历史上叶天士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经常听说的“救活死人”的故事就是来自于叶天士。
他还是川贝枇杷膏的发明者,这个是有据可靠的:
清代县令杨孝廉;母亲久病未愈,缠绵数载,孝廉遍访名医,均未奏效。
后来,孝廉听闻神医叶天士名声,不畏跋山涉水、千里躬求,迎天士回府为母细心诊治。天士断为积劳成疾,非平常汤药所能奏效,于是授以祖传秘方,终于治愈杨太夫人久咳痰多之宿疾。及后,杨太夫人以八十四高龄仙逝,临终前并嘱咐杨孝廉广制蜜炼川贝枇杷膏造福人世。
他在《延禧》劇中幫助令妃多次,但其實他在乾隆10年就已過世,當時魏瓔珞的原型「魏佳氏」才只是魏貴人,還沒成為令妃,自然也不可能被召回拯救五阿哥永琪,和史實並不相符。即便如此,劇中的葉天士有情有義又幽默的個性,却的确是叶天士的真实写照。
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卫、气、营、血、辩证。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加上商品经济的发达,导致一些烈性传染性疾病经常呈大规模爆发,在叶天士之前,中医对于发热性疾病以及传染病的治疗主要遵循张仲景六经辩证来治疗,然而张仲景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北方传染病多表现为伤寒,而叶天士所处的时代,南方人口早已超过北方,加上和南美洲一些地方的贸易往来导致一些外来的传染病也进入到中国,比如猩红热,所以很多发热性疾病包括烈性传染病多为温病。
治疗这些疾病时套用张仲景那一套反而越治越重,这个时候叶天士总结前人的理论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一套新的辩证方法,即卫气营血辩证,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填补了中医的不足,从此中医对于发热性疾病有了一套完整的辩证方法。
而如此重要的一套理论只是叶天士在和弟子们郊游时,在船中和弟子闲聊时的讲话,被弟子记载下来并流传出去的。由于叶天士医术高超,各地慕名找他看病的络绎不绝,导致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现在流传下来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都是他的学生整理出来的,从中可以一窥叶天士的医术。
我们现在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叶天士的人生:
他家中世代书香,他的祖父叶紫帆和父亲叶阳生,皆以行医为生,在当地有很高知名度。
叶天士身为独子,一出生就是妥妥的“医三代”,并且自幼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他自幼饱读诗书,未及弱冠之年就通读了《内经》、《难经》,这就相当于于刚上大学就把博士课程都给完成了。因为《内经》《难经》都是极难的书籍,这甚至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钻研的。
但就在叶天士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家道因此衰落,叶天士为了谋生计,不得已放弃学业跟随父亲的大弟子朱桂祥当起了学徒,专心研习医术,没多久就出师了,但热爱学习的他又怎么会满足于此呢?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名医众多。叶天士便开始了寻访名医拜师求学之旅。
至他24岁时,已经先后拜过17位名医为师,由于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再加上天资聪颖的加持,30岁时便名声大噪,百姓们都称他为“天医星下凡”。
这是何等高的赞誉!
叶天士擅长治疗时行瘟疫和痧痘,又以治疑难杂症而出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世界上四处流行着各种烈性传染病,就类似于现在的“非典”“禽流感”一样。
当时的医生称其为“温病”,叶天士对温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又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一番总结归纳和创新,终于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疗体系:卫气营血辨证。
他将人体分为四个层次:疾病会先侵入最表层“卫分”,然后深入到“气分”、“营分”,最后是危重的“血分”。
叶天士同样也总结了疾病侵入每个层次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以及每个层次不同的治法。这套理论让医生们能够极其方便的定位病情进展,然后做出最佳的治疗,至今仍指导着我们一些疾病的治疗。
老中医在人心目中都是老成持重的,但叶天士性情却是颇为古灵精怪,所以他的治病之法常有创新。
一天他坐着轿子行于乡村,碰到了一名采桑的妇人,出于职业的敏感,他突然命令轿夫上前一下子抱住妇人,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受如此侮辱,少妇气得和轿夫打成一团。
叶天士见此赶忙出来解释:这是为给你治病啊。
哪有耍流氓还能治病的道理?
原来,叶天士发现她的痘疹已经处于皮膜间,但是因为体内火盛郁闭不能发散,所以故意让轿夫调戏,令其愤怒,使火气发出痘疹自然就好了。此举不用药物便可治愈,只是苦了这轿夫挨了一顿揍。
这与《延禧攻略》剧中情节如出一辙,大家是否想起了叶天士气乾隆的那一段?
看来编剧也是很考究的,并不是乱写。只是按照历史,到乾隆时,叶天士其实都是七八十的老翁了。
虽已这般厉害,叶天士却一直在不断学习,但由于大名远扬,医生们不再敢收他为徒,叶天士只好隐姓埋名,常常cosplay成病人、奴仆上门求教。
一次,叶天士诊断一名商人已无药可救,一年后却再次见到此人,令他震惊无比。向其询问缘由,得知是寺里的长老将他救治,便立马关门停诊,收拾行李,乔装是病人上山拜师去了。
若换做常人,本身已如此有名气,怎肯屈就去求学一位并不出名的和尚呢?
还有一次,晚年的叶天士游于洞庭山,他的弟子顾景文随他在船上,叶老回顾多年治疗温病的经验,一一口述而出,弟子将其记录下来,这就是后来中医界大名鼎鼎的《温热论》。
只是叶老从未亲自写过任何著作,都是由他的弟子将口述整理下来。这也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遗憾了。
叶天士八十岁那年,自查身体已到不治之时,赶忙将孩子唤至床边,谆谆告诫他:“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叶天士医术之高超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医,但他却又用了一生的精勤求学,孜孜不倦。
告诉吾辈:为医者只有如此,才不愧为苍生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