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口拾光之旅
原创:哈露
去年9月8日上午,由汉网“人文武汉”发起的《寻访汉口(花楼街)洪益巷优秀历史建筑》活动,在发起人王汗吾老师带领下和多位历史人文专家、网友一起探访花楼街洪益巷及周边区域现存的优秀历史建筑。(摄影/潘元成 邢太洋)
活动发起人王汗吾先生,为原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现为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业务顾问,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洪益巷-花楼街街区历史简介
以民生路和黄陂街为骨架的洪益巷-花楼街街区,是在明末汉正街-黄陂街街区以外发展起来的汉口新街区,是清代早中期构成四大名镇之首—汉口镇的主体之一。
洪益巷、八角亭、花楼巷、大蔡家巷、打铜街、广益桥地名等在清嘉庆《汉阳县志》(1818)地图上已有记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附地图)
民生路是1929年在拆除张美之巷(一巷至九巷)中的两条巷子的基础上,由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武汉第一条柏油马路,30年代三层楼房林立,是华界最繁华的街区之一。(附街景明信片)
▲清嘉庆《汉阳县志*汉镇全图》1818年(王汗吾提供)
▲1930年代的民生路中段街景(王汗吾提供)
当天寻访历史建筑有不少摄影师跟拍,本文侧重选择当天以洪益巷为轴心的老街巷人文拍摄图片。
当天寻访十几座历史建筑中,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代表:
洪益巷26号 28号/培心善堂
清代汉口最大民间慈善机构。保存完整的中式传统木结构大型厅堂建筑。
位于汉口洪益巷28号的一幢保存较好的老建筑为清末培心善堂旧址。走进这座老建筑,可见坚实的立柱和横衬木均涂有红漆,配有深浮雕、镂空浮雕结合的花板。天井后屋外的横柱上刻有“留云”二字和文官坐轿、武官骑马、亭台楼阁、城门松林等雕刻,虽曾遭过凿毁,但其雕工精美,仍可见老汉口建筑文化的魅力。这幢建筑内共保留着 5块石碑,两块在原天井墙壁上,另3块碑在前庭。在靠后屋较近的天井墙壁上的一块石碑,造型十分精巧,上刻盘龙祥云,碑题为“功昭三界”,是一块赞美培心善堂的功德碑,说培心善堂的义举,其功可彰显于三界。培心善堂时众位乡绅富贾集资所创办。
培心善堂是汉口创建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善堂。对近代武汉社会慈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寻访时有专家介绍用了这三个词概括“施粥,施药,施棺”的善举。
后为救济贫苦失学儿童,光绪七年 (1881年)培心善堂创办培心义塾。
1927年8月,改名汉口私立培心小学。在私立小学中,首推第一;
1938年1月周恩来、邓颖超将上海失去父母家庭的流浪儿童组成孩子剧团接到当时抗日战争的后方— 武汉培心小学。
据悉,去年4月18日,在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汗吾老师指导下,青年分会技术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天成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们一起,使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对培心善堂旧址进行了测绘,对其中的鹿首、狮首、螭龙、云纹等精美雕饰,建立了3D(三维)影像。
培心善堂是现存于武汉市唯一用作善堂的历史建筑。作为以兴办善举、救穷济困为目的的近代社会慈善史的见证,培心善堂记录着历史、展示着人文、载托着灵魂,需要进一步有效保护,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花楼街169号 170号 华商利泰公司,矿渣砖墙体
▲蔡家中巷3号
传为汉口市长(1932年出任)吴国桢先生(湖北建始人)的故居
▲邢太洋(摄影师)
▲潘元成(摄影师)
黑白老巷子的当下时空
摄影师 / 潘元成
拍摄时间:2019.9.8
谨以此篇记录这次珍贵的文化寻访之旅,致敬为保存历史记忆做出贡献的人们!
编辑: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