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认识到了圣贤之书必须老老实实读原著,来不得半点走捷径的投机取巧心理——但凡译著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读和走样,尤其作为公众号如若引领大家曲解了古圣贤的意思,那就罪莫大焉。原想中止本公众号翻译之举,但考虑到也许能给初学者起到一个工具书的作用,就暂且保留。希望同学们一定以读“原文”部分为主,多读几遍,不懂之处自然能了然于心。切记!(罾事物语编辑)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篇名与要点

本篇专论胀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五脏六腑胀的证治,故即以《胀论》名篇。主要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胀的病因与病机,大多是由于寒气逆上,正邪相攻,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便形成胀病。

二、胀病的分类,是根据被累及的脏腑所出现的兼症,来划分为各种不同类型。

三、胀病的治疗,首宜用泄法祛除病邪,然后根据病变所在和症候的虚实进行调治。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译文)黄帝说在寸口出现什么脉象是发生了胀病呢?

(原文)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译文)岐伯说,脉象表现出大、坚而又带滞涩的,就是发生了胀病。

(原文)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

(译文)黄帝说,如何鉴别是五脏六腑的胀病呢?

(原文)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译文)岐伯说,出现阴脉是五脏胀,出现阳脉是六腑胀。

(原文)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

(译文)黄帝说,大凡气的运行不畅可以使人发生胀病,其病所是在血脉里面呢?还是在脏腑里面呢?

(原文)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译文)岐伯说,胀病与血脉、脏、腑三者都有关系,但是这些都不是胀病的发病部位。

(原文)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一听胀病的发病部位。

(原文)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译文)岐伯说,凡是胀病都是发生在脏腑之外,它向内压挤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皮肤发胀,所以称为'胀病'。

(原文)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译文)黄帝说,脏腑存于胸廓腹腔之内,就象禁止随意观看的秘密物件收藏在匣柜中一样。它们在体腔内各有一定的位置。虽名称不同,但是都是居于胸腹腔之中。同在体腔中的脏腑,又有不同的功能,我想听一听其中的缘故。

(原文)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译文)岐伯说,胸腹是脏腑的外廓。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容纳食物就像仓库一样。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物的通路。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窍是胃肠道的门户。廉泉、玉英是津液外泄的通路。五脏六腑有各自的边界,发病后也有不同的症状表现。营气在脉中顺符,卫气逆行于脉外,就会发生脉胀;卫气并人脉中,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发生肤胀。治疗时可取足三里穴,施用泻法。如果胀病的部位离穴位近的,针一次就能治愈,如果病位远,病情重的,需针刺三次。不论是虚证是实证,胀病初起时,关键在于急用泻法以去其邪。

(原文)黄帝曰:愿闻胀形。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一听胀病的症状。

(原文)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译文)岐伯说,心胀病,心中烦乱,气短,睡眠不安;

(原文)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译文)肺胀病,呼吸无力,胸部气胀而虚满,气喘咳嗽;

(原文)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译文)肝胀病,胁下胀满疼痛而牵引至少腹。

(原文)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译文)脾胀病,呃逆频频,四肢胀闷不舒,身体沉重不能胜衣,睡眠不安宁;

(原文)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译文)肾胀病,腹胀满牵引背部胀闷不舒,腰部和大腿疼痛。

(原文)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译文)六腑的胀病胃胀病,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中常觉得闻到焦糊的气味而妨碍正常的饮食,大便不通畅;

(原文)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

(译文)大肠胀病,肠鸣有声而腹部疼痛,如果在冬季又感受寒邪,就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原文)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

(译文)小肠胀病少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

(原文)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

(译文)膀胱胀病,少腹胀满而小便不利。

(原文)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译文)三焦胀病,肢体胀满,气充满在皮肤之间,用手按时空而不坚实;

(原文)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译文)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

(原文)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译文)以上的这些胀病,它们的病机和治疗都有共同的规律,只要明确气血运行逆顺的道理,并且正确地运用针刺方法,就能够治愈。但如果虚证用了泻法、实证用了补法,就会使得神气耗散,邪气侵袭而正气损伤,真气不能安定,这种低劣的医术所造成的恶果,就会导致人的寿命缩短。如果做到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就会使得神气内守,经常保持正气充足而肌肉腠理充实,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原文)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译文)黄帝说,胀病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文)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译文)岐伯说,卫气在体内运行,总是依傍着经脉而循行于分肉之间,它的运行有逆顺的不同,营气、卫气在脉内、脉外相互伴随,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相合,五脏之气的交替运行,就像四季变化一样有固定的次序,饮食物也可以正常地化生精微营养周身。如果阴阳失调气逆于下,营气、卫气稽留而不能流行,寒邪侵入人体而上逆,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而搏结在一起,就形成了胀病。

(原文)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译文)黄帝说,好。能不能再解释清楚一下呢?

(原文)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译文)岐伯说,邪气侵入人体与正气相搏结,分别停留在血脉、五脏、六腑三个地方,其反映出的症状就可以知道是否是发生胀病。

(原文)帝曰:善。

(译文)黄帝说,好。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前面讲过,在胀病初起时不管虚证实证,关键在于迅速用泻法针刺,病邪近而轻的针刺一次,病邪远而重的刺三次,就可以治愈。但是,现在有针刺三次还不见效的,是什么缘故呢?

(原文)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译文)岐伯说,前面谈到的针刺一次就能治愈,是指针刺时能够深入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气血输注的穴位而言。如果没有刺中穴位,或没有深入肌肉的间隙,则经气依旧不能通畅而邪气仍停留在体内,若邪气上越,妄中肌肉,使得卫气更加逆乱,营气和卫气相互排斥更加不协调,对于胀病而言,当泻而未泻,厥逆之气不能下行,因此病不能愈。针刺三次,厥逆之气仍不下,胀病不减的,就要更换针刺的部位,使厥逆之气下行,才能治好胀病。如果胀病仍不好,可以调整部位重新再针刺,这样一来总会把病治愈,而且不会有什么害处。对于那些不是危急的胀病,要采取治本的方法,一定要先慎重诊察其脉象,当泻就泻,当补就补,这样就效如桴鼓,病邪哪里有不除的道理啊!


文源:罾事物语

(0)

相关推荐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

    岐伯有道 今天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00:0005:28 粤.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2021-09-05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五阅五使第3700:0006:47 粤.灵枢-五阅五使第3700:0005:56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 ...

  •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痹论篇,论述的要点 一.风.寒.湿邪 论述了风.寒.湿三邪及杂合伤人,是痹病(类风湿)的主要成因.由于身体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表现.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 篇名与要点 本篇主要从解剖角度介绍了古代对消化道的认识,其中以肠胃为主体,故以'肠胃'名篇. 本篇记述了从口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包括了唇.齿.口.舌.会厌.咽门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篇名与要点 '海',是百川汇聚之所,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分之源.本篇以自然界之东西南北四海为比喻,说明胃.冲脉.膻中.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比为人身之四海,并分述其生理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篇名与要点 玉版,是 ...

  • 当官也烦——读《金瓶梅》札记(三十五)

    当官也烦--读<金瓶梅>札记(三十五) 回目: 第三十五回  西门庆为男宠报仇  书童儿作女妆媚客 内容梗概: 前上回,西门庆因瓶儿说情,次日即将车淡等人逐出衙门.几人赔了百十两银子,落了 ...

  • 胀论第三十五

    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道德经>全文朗读(原文完整版) 音乐: 中国传媒大学张鹂 - <道德经>全文朗读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1-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

  • 自我康疗116: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胀论》

    自我康疗116: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胀论> 天有名,地有名.名可名,非常名.天地初,本无名.混沌开,清浊明.降阴浊,升阳清.天无心,人多情.物有象,气无形.心有欲,迷物象.心无欲,知无形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岐伯有道 2021-08-2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枢-厥病第2400:0013:34 粤.灵枢-厥病第2400:0011:30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篇名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