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第一辆水车的位置,就在读者杂志附近!这是真的吗?

    黄河大水车:水车之都的往事
十多年来,退休老人李文生每天都在为一件事情忙碌着,每天他早出晚归,沿着黄河岸边徒步而行,时而和一些老人聊天,时而与河边散步的市民闲谈。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一位老人付出十多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呢?
“我就是想给人们留下一份兰州的水车地理图。”李文生说。
黄河大水车是兰州的名片,兰州以水车而扬名,被人们称之为水车之都。然而,兰州却没有一幅水车分布的地图,李文生的愿望是为兰州绘制一份水车分布地图。
对李文生这样的老兰州人来说,水车是500多年来,兰州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今天,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水车为何会在老兰州人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影响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
水车,又名天车、翻车,是古代劳动人民一项伟大发明。水车的出现改变了高地无水可浇的局限,扩大水浇地的面积,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
兰州的黄河大水车自明代中叶开始,人们从引进南方的水车制造技术,结合兰州当地材料,制作出了黄河大水车。
对于兰州黄河大水车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明代兰州人段续创制了水车。段续是兰州段氏家族中的代表性人物。兰州段氏家族显赫,明代出了4个进士,清代出了1个进士。金城段氏祖先是肃王的锦衣卫力士段鸣鹤。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段续考中进士,任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次年,为弹劾席书、桂萼二人而锒铛入狱,后贬官到河南,官职降为郾城县丞,因颇有政绩,不久升为杞县知县,再升任湖广布政使司,督修世宗生父生母的皇陵“显陵”。在湖南的日子里,段续了解到了水车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于是他详察筒车的构造原理,绘图制样,求教工匠了解了水车的大体制作原理。
大约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段续辞官回乡。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仿制水车。当时,南方的水车都是用竹子制作的,而兰州没有竹子。他从工匠那里了解到,兰州黄河岸边的榆树和柳树,木质厚实,能够经得起水泡,且不容易腐烂。
也有人认为,水车的引进者是房贵。据民国《靖远县新志》引房贵墓碑所载,曾经担任过兰州卫指挥使的房贵就已经从南方引进了水车。房贵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明英宗正统初年,他由汉中调任兰州卫指挥使,旋即调任到新成立的靖虏卫(今靖远县)担任佥事。正统三年(1438年)房贵兴修水利,在黄河边筑堤开渠引水,并从老家合肥引进仿造了“天车”,安置在靖远县城北,称为“房家车”,人们纷纷仿效,水车便在黄河岸边推广开来。
同时兰州榆中青城人则认为,水车是青城苇茨湾的顾氏所引进(见《青城记》)。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段续建造的水车被人们称之为“祖宗车”,它的具体位置,今天已经有些模糊了。有些人说,在河水道北端(今金昌路北端)的黄河边,也有人说在段家滩。据《皋兰县续志》所载,段续所制第一辆水车在段家湾,因其为明清以来的东教场,故名南河道为教场河。教场河里曾有十辆一组的水车,称为“十辆车”,光绪间被黄河洪水冲毁五辆,剩下的五辆人称“五辆车”。
兰州的黄河大水车选用榆木、柳木作为制作水车骨架的材料,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大者可灌溉田地数百亩。由于放大了水车尺寸,把辐条的密度加大了,这样就能经受住黄河水的冲击。
水车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非常受人们的欢迎。
解放前从青海贵德到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350多轮水车。据调查统计,从明代到清末的1891年,兰州黄河沿岸有水车157轮,民国时,兰州水车有了巨大的发展,到1952年兰州黄河沿岸有水车252轮。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的现代电力提灌设备取代了悠悠转动的水车,如今黄河边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还有水车在吱吱呀呀地转动着。
水车为何叫黄河大水车呢?兰州的水车主要集中在黄河边上,其他河流边则很少有水车。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兰州水车比较大,据老人们回忆,最大一轮水车直径接近20米。而一般河沟中水的冲击力不大,是无法带动起如此巨大的水车。同时,兰州阿干河、苑川河这些河流的两岸地形便利,落差适中,人们能够利用地势进行自流灌溉,能最大限度地省工省力。榆中金崖、西固达川都有不少利用落差进行自流灌溉的渠道,兰州最大的一条自流灌溉渠道就是解放前在红古西固一带修的湟惠渠。
这些年,关注水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了解兰州水车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兰州水车的喜爱,其实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
人们在水车的使用过程中延伸出了一系列的水车文化。
水是农业的命脉,尤其是甘肃大部分地方是靠天吃饭。如果能有一块水浇地,毫无疑问每年的吃饭问题就有了保障。自古至今,甘肃各地农民不仅修建了大量的水渠、架设了水车等提灌工具,而且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用水章程。
各地依照实际情况,除了制订严密的维护管理体系外,同时用水也有严格的制度。人们采取“按地载粮、接粮均水”的原则,划分各个水渠、水车浇灌范围内用水时间及用量大小。一般而言,水车大多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落集资修建的,那么用水也势必有各个家族按照田地的多少、出资的多少协商分配。渠水的分配远远比水车用水要复杂。各地水渠设立了严格的用水管理体系,除了地方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外,还视情况分派同知、县丞专司水利,管辖农官、渠正,其下则是专管分水的水乡老,可谓是层层管理责任到人。
而各个沟渠则有专门的渠夫坝夫。如古浪县的各个渠道,其坝口都有丈尺区分用水的大小,每到浇水时,水乡老背着木箱,拿着用水名册,到地头监督,某人有地几亩,用水几柱香都有严格的规定。水乡老到地头后在木箱内燃香计时,香烬水停。河西人进行土地交易时,必须注明地块的用水时间,否则有地无水。各个渠道还把所浇灌的地方、用水时间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份由县衙备案,一份由水乡老掌握。同时,这份用水名册也是农闲时整治渠道的依据,届时水乡老只需按粮派人,交粮多者自然也出人多。
正是水车承载了非常厚重的文化,人们才对水车念念不忘。李文生就是其中之一,李文生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他讲一口地地道道的兰州话,言谈举止中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兰州情结。1994年,李文生先生从城关区政法系统退休以后,便开始重新走访自己熟悉的城关区范家湾、段家滩一带。
李文生先生已经绘制出了兰州城关区的水车地图,我们看到清楚地绘出了范家湾、上下段家滩、拱星墩、深沟子一带的水车分布情况。
从东起船滩(今深沟子附近);西到岸门街(今五里铺加油站一带);北至大雁滩、张家滩、苏家滩、均家滩、骆驼滩;南到今天的东岗东路。其中详细绘制了今天盘旋路以东大约10处水车分布地点,由此,当年兰州“水车之都”的风貌可见一斑。
2005年秋,兰州水车博览园于黄河之滨建成,是以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园内黄河滚滚,水车悠悠,曲水蜿蜒,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展现了水车再造黄河两岸农耕文化的历史景象。
2005年9月22日,“水车与风车”特种邮票在兰州首发,古老的兰州水车荣登国家名片,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推向了世界。(时在2007年冬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