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3)
二、秦汉书法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为政,造成了“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书同文”的政策,进行文字改革。首先把大篆简化成小篆为全国通行的标准字体,后来又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字体隶书。
(一)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淘汰了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定小篆为标准字体,将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定为当时的小篆范本,对普及小篆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对以后书法的发展影响很大。
秦篆的小篆比大篆要简化、工整、规范,其点画粗细均匀,结构均衡对称,章法整齐统一,有柔中寓刚、爽朗俊健的美感。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二)秦隶
“隶书者,篆之捷也。”为了适应快速书写,隶书将篆书的曲线条变为直线条、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有些诏版、诏权、诏量上的文字写得比较草率,带有隶书笔意,故有人称这种字体为秦隶或古隶(见图1-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一千多支秦简,这些未臻成熟的隶书,可以说是秦隶的典型(见图1-7)。隶书必然取代篆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用书写的要求。隶书的产生是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汉字书法史上把这次变革称为“隶变”。从此,隶书成了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为汉字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三)汉隶
汉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比较繁荣,文化也比较发达,以书取士为国家制度之一。这一时期,隶书大盛,其他书体也在这一基础上应运而生。
秦隶
睡虎地竹简
汉初承用秦隶,后来经过人们在实用中加工、美化,逐步将秦隶遗留的篆意脱尽,点画波磔明显,结体更趋方正,成为汉代的代表字体,人们称这种隶书为汉隶。
五凤二年简
东汉石刻盛行,“碑碣云起”,目前所见到的汉碑,几乎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瘦劲宽博的《礼器碑》、飘逸秀丽的《乙瑛碑》、厚重古朴的《张迁碑》、纵肆奔轶的《石门颂》等。诸多汉碑汉简展现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
《张迁碑》
中国书法简史要讲的太多,一两篇是讲不完的,下期我们继续!
关注我,@是一个人的故事,我是爱听故事的夏修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