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茶茶:水与茶

哈喽,你来啦!

我是萌茶茶,卖茶为主,码字为乐,

每天喝茶读书陪娃,记录萌茶萌事,

欢迎关注。

也许有一天,这里也会出现你的故事...


日更第47篇

下午与李小姐在茶室喝茶,泡的单丛红茶。

开水煮沸后,稍稍放凉至85度左右。

洁瓯净器,提壶冲茶,继而关公巡城,再来个韩信点兵,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如此这般。

拿起茶杯,轻轻一呷。

“咦!”与李小姐同时发时惊叹:这茶好甜。

窃喜中还略带一点小得意:最近泡茶水平有进步了。

再泡,还是从未有过的甜,这自信心一下爆棚,简直就要逆天了。

等准备再煮水的时候,猛然想起,原来桶装水喝完,刚刚泡的是某某山泉水。

不同的水,泡出来的茶,口感和滋味也不一样。

想必这茶泡得甜,并不是我的技艺进步了,而是水的功劳。

一下被打回原形,不开心罗!

水之于茶,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泡茶的水,真的有那么讲究吗?

说实话,还真的是。

早在陆羽《茶经》中,对泡茶所用的水有过这样的描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而山水中,还要分乳泉石池漫流之水为佳,爆涌湍漱之水不可食之;江河的水,需到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去取;井水,也要选自经常汲水的井。

看!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活得精致太多,仅仅是选水,就大有学问。

关于选水泡茶,还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

话说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嗜茶爱茶懂茶之人。

王安石托当时在黄州为官的苏轼在来往长江三峡时,顺便从中峡给他带一瓮水,用来泡他的阳羡茶,以治他的痰火之症,苏轼一口答应。

一年后,苏轼亲自将水送到王安石府上。

王安石非常高兴,一坐下来,王安石命侍者用苏轼送来的水煮茶,当侍者把茶煮好捧了一来,王安石一见茶色,顿时皱起了眉头:

“你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

苏轼回答:“中峡。”

王安石笑道:“此水是下峡之水,如何假装是中峡之水?”

苏轼大惊,忙问:“您是怎么分辨的呢?”

王安石道:“上峡的水,水性太急;下峡的水,水性又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是缓急相半,中和相当。这在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故而用三峡水烹阳羡茶,上峡之水,茶味太浓;下峡之水,味又太淡;唯有中峡之水,才不浓不淡,恰到好处。你看这茶,茶色半晌才开始出现,这不明摆着就是下峡之水吗?”

苏轼一听,惊呆了。

原来苏轼在过三峡时,奇崛险峻的三峡风光让他深深地陶醉其中,诗兴大发的他待回过神时,船已至下峡。

想起王安石交代的水,便从下峡装了一瓮交差。他可能也没想到,王安石对茶对水之了解,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在王安石的一双慧眼和丰富学识面前,苏轼不得不叹服。

几百年的今天,我们再读这个故事,也无不被王安石惊艳到。

好茶遇好水,再遇一个王安石,何其幸运。

水,生于天地;茶,从远古走来。茶在离开茶树的那一刻,便期待着与水的相遇。

都说茶得水而绽放,水因茶而升华。 

《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

前几天,专程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水,冲泡同一款炭焙蜜兰香。同样的投量,同样的水温,同一个人冲泡,出来的口感与滋味,天差地别。

日常中,你用什么样的水来泡茶?

你是谁的茶,在等哪杯水?

你是谁的水,在泡哪山茶?

关于水与茶,你有故事吗?请留言分享。

如果你的留言足够打动萌茶茶,说不定,萌茶茶会拿出珍藏的高山野茶,寄予你分享哦。未完待续...

END

这是我的个人公众号

每日更新一篇文

或茶或人,或生活点滴感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