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虞世南的小楷《演连珠》有多好,你知道吗?
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人,初唐四大家之一。自小跟随高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孙)和尚学习书法,正所谓“深得山阴真传”。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加之他博学多才,坦诚忠直,深得李世民的器重。他的字笔圆体方,外柔内刚,一气呵成,无雕琢之气,自成“虞体”。那么他的字到底好在哪里,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演连珠》吧。
虞世南《演连珠》全文 原版30.3*145厘米(现为缩小)
1、从全篇上看全文条例清晰,章法整齐,气势如虹,如训练有素,整装待发的雄狮劲旅。段落与段落形成的“块面”,如待检阅的三军方阵,整齐威武。全篇章法布局疏密适中,属于典型的楷书章法布局。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楷书布局模式。全篇没有行草书那样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差距变化大的章法布局。
《演连珠》局部
《演连珠》局部
2、列与列(纵向)之间距离均匀,行气清晰。字里行间虽然有的字为突出某一主笔,有的笔画有所伸展(如:“光、文”),但总体上还是在同一中心轴线上。这样使得行气既整齐又不呆板,既照顾了整体,也在 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局部,行距间井然有序。
《演连珠》局部
《演连珠》局部
3、字与字之间笔画相互呼应,在很多字中相互关联的笔画都有所回应(如:“超”字走之底的两点呼应而生),即使字的末笔在很多时候也呼应了下一个字的起笔(如:“探、奥”两字上下呼应,“探”字的捺画虞世南用了反捺,就是为了呼应“奥”字起笔的竖画)。这里要提示大家的是古汉字有时候和现代的简体字会有不同。让人感觉全篇气息连贯,一气呵成,绝无拖泥带水,下笔简洁,干净利落。
《演连珠》局部
《演连珠》局部
4、字形方圆兼备,转折运用合理,相同的字有着微妙的变化。同字异形,字体结构内紧外松,松紧适度,因情况而变。如“以”为了使得结构简单且笔画少的字与上下两个笔画较多的字协调,左右空间适当放宽,使得全列更加合理。外柔内刚,如:“龙”字往外舒展的笔画,撇、弯钩都有一定的弧度,给人柔和感,但是,中心的竖折钩就非常笔直给人刚强感觉。中锋行笔,笔画刚柔并重,用笔遒劲有力,即使是带弧度的笔画也不觉得柔弱。
《演连珠》局部
《演连珠》局部
5、师承魏晋“二王”笔法,字体古朴而典雅,清秀而壮丽。字形虽然小,但是字体结构上显得大气磅礴,不亚于后来颜真卿的大楷。此外,在每个字之间的结构上也非常巧妙如:“精”字米字旁的横画巧妙的“礼让”了“青”字上半部分。
《演连珠》局部
《演连珠》结束
当然,这篇《演连珠》还有很多特点值得介绍和学习,也许有的地方可能漏提到了。不过,总体上看书法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练习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