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能忍让,越有本事呢?
南怀谨先生曾说:“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和能不能忍让,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脾气就是本事的体现,脾气差,说到底就是没本事。不能忍让,乱发脾气,其实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人生在世,越能忍让,越有本事;越有本事,越能忍让。
为什么说越能忍让,越有本事呢?因为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而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2002年,篮球运动员巴克利在节目里公开放话:“姚明就是个菜鸟,只要他单场得到19分以上,我就当众亲驴屁股。”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羞辱,姚明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更加刻苦地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姚明就能在NBA赛场上单场比赛轻松拿下20+。巴克利不得不兑现承诺,当众在节目里亲吻驴屁股。
忍,不是懦弱的表现;忍,是勇者的象征。一个人只要能够凡事忍耐,不逞一时之气,必能成功。
王宝强跑龙套那几年,吃尽了苦头,更是尝遍了人情冷暖。
有一次他拿着简历去试戏,导演见到他以后,对他打量了一下,然后就顺手把简历扔进了垃圾桶,说:“你连普通话都不会说,还想拍电影?”当时,王宝强没有说话,而是含泪从垃圾桶里捡起简历转身走向门口。回到住处之后,他就开始疯狂练习普通话。
像这样充满侮辱性的对话,在王宝强跑龙套的那几年里,一直在重复上演。
面对质疑和嘲讽,王宝强并没有愤怒,因为他知道愤怒没用。他深知: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只要自己变得强大了,机会和资源全都会到来。
为什么说越有本事,越能忍让呢?因为有本事的人,通常情况下,度量都很大,而且目光远大。他们不会计较眼前小的得失,而是心有格局,为人处事总能够放眼于长远和未来。
唐朝的寒山、拾得是两位得道高人。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人秽我、欺我、辱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应该怎么办呢?”拾得回答道:“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里,拾得的忍让,是一种化解的智慧,是一种超脱的力量。
人们常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反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忍一气之间,关系重大。其实,忍一口气并非就是吃亏,忍一口气可能是最大的便宜。
吴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掳,冲冠一怒为红颜,而使将近三百年明朝的江山,断于他的一怒;周公瑾禁不起诸葛孔明的三气,因而短命身亡。相反,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励志奋发,终能拜相称王;苏秦,不耻于父母兄嫂不以其为子为叔,悬梁刺股,终能学有所成,身配六国相印。由此可见,忍与不忍,往往直接决定了人生的得失成败。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六尺巷”。而且,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至今仍然传为美谈。
总之,能够忍让是人生最大的修养。一个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要学会忍让。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这样,一个人就会在忍让的磨练中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本事。
而且事实上,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有气度,越有格局,越有眼光, 越敢于和善于忍让。可以说,江湖之上,忍者无敌,忍让之人没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