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选择,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2017 年,看到一本书《我执》,是一个叫梁文道写的。
里面有一段话:
“不要说住在同一个城市,就算天天出没在同一座楼里,原来说见不着就是见不着。 缘分一物,竟可诡谲至此。”
“其实人用不着出海,隔断千山的大海自然会跟着你。”
个人的命运,都是在不经意间的一个选择,导致千差万别。
即使一个转瞬的瞬间,也可能是天涯海角。
历史的转折
最近在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刚刚读完《战国时代》部分。
有一件事情,一直很奇怪:
到底是人决定了未来,还是环境影响了人的选择?
战国时代,人才辈出。
秦国与六国,对待不同的人才,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最终决定两者命运的区别。
商鞅是卫国人,后来在魏国很多年,不被重要。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自己从前台到后台,几乎完全放权,支持商鞅。
两位很有名的人物:苏秦和张仪,他俩是鬼谷子的徒弟,学的是纵横之术。
苏秦开始到秦国推销连横方略,被秦国赶出去了。
苏秦到六国推销合纵方略,六国选择相信他,有了“苏秦配六国相印”的典故。
纵横之术,看似很厉害,实则脱离了实际。
六国合纵,声势浩大,实则各个出工不出力。
而秦国后面请的张仪,使用连横方略,仅仅用来离间六国。
秦国使用的是谁呢?
司马错。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很精彩的论战: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张仪主张伐韩,因为韩国离周王室很近,可“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
司马错主张伐蜀,名利双收。
一、巴蜀两国,地广人稀,打起来容易。占领他们的土地,正好开拓我们的领土。夺取他们的财产,正好富足我们的人民。
二、巴蜀两国,在战国属于边缘国家,消灭之后,其它国家不认为那是残暴侵略取得四海之内最大的利益,全世界不认为我们贪心无厌。
三、巴蜀两国,刚好出现桀纣之流的酋长,出师有名。
三、攻打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会引发其它国家的合纵,不好打。
四、劫掠天子,名义上不正,收获很小,名义损失很大。
秦国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而其余六国喜欢占小便宜,遇到事情就指望别人。
如果一两个这样,就没有谈论的余地。
一百多年,基本都是这样的套路,就不得不感慨环境的不同,滋养出来的人也不同。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质。
选择在哪个地方,也就决定了未来的发展。
人是不可能跳出城市格局,除非换了一个地方。
看见的真相
四月份,偶然进了一个医疗圈。
看到很医疗相关的人员,以及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这些都是以前想象不到的世界。
心理学有一个“孕妇效应”,说的是,当人怀孕之后,看到到处都是怀孕的人。
世界很大,我们看不全,也看不细。
你是做什么的,接触到的也基本是这个行业的人,甚至感觉所有人都是做这一行的。
其实不是看不到别人,而是看到了也忽略过去。
因为与自己无关。
切换过行业的人,应该最有感触。
刚毕业那会,进了工厂,看到都是流水线上的员工,其它的职业是如何一点都不知道。
后来,进入互联网行业,突然间流水线的那些员工,基本再也见不到了。
除了偶尔在网上瞥见,也会默默刷走。
总以为见到的就是全世界,只是眼界窄了而已。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牛头不对马嘴,也可能完全相反的。
盲人摸象,以为摸到的那部分,就是大象。
查理·芒格,有一个著名的看问题的方法:多元思维。
跨学科的,数学、物理、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等不同领域的知识,都要去学习了解基础的东西,形成一个多元思维的,看待事物的角度。
只有从多个不同角度去看,才描述的更清楚,做出的决定也更准确。
一个偶然的选择,决定了人的命运千差万别。
这种偶然中,带着一定的必然。
只有观世界,才能产生世界观。
就像秦国一步步走向强大,而六国走向衰败,隐隐有底层的逻辑,在牵引这走向。
年轻人,总以为能够改变世界;
被社会毒打之后,也就乖乖干活,赚钱养家。
这不是躲避,而是现实,是一种自知之明。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要轻易说改变世界,也不要轻易许下诺言。
成年人的承诺,是要能够兑现的。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多读书,多思考,多经历,让自己强大起来。
只有成长起来,才有做事的能力,或者说去做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