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的区别
理中丸又名人参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是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名方。相传宋徽宗喜欢吃冷食,经常腹痛,御医给他服用了很多药也不见效。于是请来民间医家杨吉老来看,杨吉老诊脉后说,皇上的这种病需要服理中丸。徽宗一听,大为不满:“御医给我开的也是理中丸啊,吃了很多了,也没有用!”杨吉老说:“皇上的病是因为食冰过多,所以我这个理中丸所用的汤使不同,要用冰煎药,这样药丸能够直达病原,才能治好。”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杨吉老做的理中丸,竟然真的痊愈了。
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的区别
后世医家在理中丸基础上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名方。如宋代阎孝忠,在理中丸加附子,取名“附子理中丸”,该方与理中丸的性质基本一致,都具有温中祛寒、补虚健脾作用,是治疗虚寒腹痛的常用方剂,因方中加有附子,故温中散寒之力更强。
宋徽宗的病,其实就是吃冷食过多而导致的腹痛,所谓寒凝气滞而使肠痉挛。之所以药用理中丸,是因为其有温中祛寒、补中健脾的功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胸上有寒,当以温药和之,宜理中丸……”杨吉老说的“汤使”,是指中药汤剂中的引经药,它是一种可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原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药力就会大大增强。杨吉老之所以用冰做“汤使”,也可能是为了迎合宋徽宗爱吃冷食的喜好,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结果真的治好了宋徽宗的病。
【用法】研末制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2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编者注:本方有多种剂型,请参考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书服用。若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与作用】温中祛寒,补中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证(常见症状为呕吐,泻泄,脘腹冷痛,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可降低胃液中游离酸浓度,从而减轻对胃黏膜的侵蚀和减少胃蛋白酶激活,并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临床上,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溃疡病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中医脾胃虚寒者。
理中丸因其用药简便,药效精到,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明代王纶创“理中化痰丸”,由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痰浊、咳嗽痰多、呕吐食少、饮食难消、大便不成形等。明代秦景明创“连理汤”,由理中丸加黄连、茯苓而成,主治脾胃虚弱、呕吐酸水。明人龚延贤创“理中安蛔汤”,由理中丸去甘草,加川椒、乌梅、茯苓而成,主治脾胃虚寒,以及蛔虫引起的腹痛。此外,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枳实理中丸”,由理中丸加枳实、茯苓、干姜(易炮姜)而成,主治脾胃虚寒、气滞饮停(编者注:饮停为中医术语,意为水湿停留)。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和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理中丸。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