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饶原本就姓“古”
两趟古饶看个大致,概观印象里古饶的“古”还是要用其本义。
而且,古饶之“古”,大有文章。
昨日网友幻乐一场留言道:古饶历史久远,文化厚实。石山孜遗址距今七千余年,为大汶口文化中早期聚落,也被誉为淮北文化之根。除石山孜遗址外,新石器遗址还有小唐山、平山刘、紫竹城等三处,古饶是原始先民生活的乐土。诸阳山南坡有玉石塘,产岫玉,可捡拾;华岩寺旧址,可见三山夹一井的奇观,绝佳的风水,令人震撼;谷山村为古竹邑遗址,古迹颇多;赵氏祠堂,也是当代弘扬家风的典范。
他列出的篇目,个个都是大文章。
众所公认,石山孜遗址无疑是淮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老了。
考古专家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石山孜遗址所处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结合考古发掘各类出土文物遗存综合判断,这个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时代明显早于邻近区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它不仅早,同中国早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代表裴里岗文化遗址时代相近,而且在文化内涵与体征上与裴里岗文化遗址却可相互独立。
某种意义上说,石山孜遗址是古饶之“古”的金字招牌。
我们从山西村的引水渠过来,进到一个很奇特的村子。
说奇特是村子建在山的半坡上,村里的建筑与商业化程度看起来和一般的皖北乡村、山村有很大的不同。
学校、商店、各种服务网点有个集中区,规模上有点像藏起来的集镇。
村子依靠的这座山,山两侧各有一座小山。
整座山远看很像甲骨文的“竹”字,史称古竹山,又称古竹地,后又名孤竹山、孤处山、孤山。
前些年才改名谷山村,讨的是谷物丰收的口彩。
中国人生活的状态忌讳个“孤”字,“谷山村”的易名可以理解。
可叫“谷山”是改了“祖谱”的,自断了历史根由。
实际上这个村庄就是史志记载的传说中的“竹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商汤伐桀,灭夏建商的部落首领契的孙子,商汤十一世祖相土为进一步向东扩张,由商丘迁徙至相。
我们这座城市十分尊崇相土,把他敬为建城始祖。相山、相城、相王府之名都是在向这位先人表达感激与纪念之情。
相土也是谷山村的大恩公,他在这座竹山上设立了竹国,以起到拱卫与呼应相城的作用,从此便开启了竹国、竹邑侯国、竹县、竹邑县的历史故事。
此处与相山、相城的历史勾连极为密切,境遇也十分相似。
《宿州志》等史料记载:秦王政统一中国,置竹邑县,属泗水郡。西汉初改泗水郡为沛郡,郡治在相县,沛郡辖竹邑县。东汉建武二十年复原名竹邑侯国。东汉永初六年,江陵王刘恭的儿子刘阿奴被封为竹邑侯。
现保存于山东成武县文博馆的书法界名碑张寿碑,碑主张寿就做过竹邑侯相。
三国时曹丕称帝代汉,废竹邑侯国为竹邑县,归属于谯郡,同属的还有相县、铚县、蕲县和符离县等。
南朝梁大通元年,梁伐魏,攻克竹邑城;竹邑县废。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临涣郡,新置临涣县;废涣北县,复置竹邑县。
隋开皇三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
相山由当年的国都、郡治之地变成了相城乡,而竹国、竹邑侯国、竹县、竹邑县更为悲催,最终沦落为僻野里的乡村。
但谷山村依旧蕴藏着历史气派。
早些年村里一户人家门前的猪圈里,猪拱地竟拱出一些玉器来。
再往下清理,各种各样的不同规格玉器多达一箩筐。经省市考古专家鉴定,此处应是一处商代的玉石作坊,而玉料就采自本地谷山和附近的诸阳山。
我们这才知道小小的谷山村非同寻常,最初的兴盛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一九九三年,在谷山村发现大量殷商玉器,轰动一时。
村里陆续发现汉代古井,汉墓、汉画像石,汉砖更多。如今的谷山小学,就建在明代时的东岳庙遗址上,现存有明、清、民国时期重修东岳庙的记事碑。
谷山村曾经的兴旺、繁荣,也和水有关。
流经谷山村的濉河,是古代著名的大川,称雎水,后因黄河多次泛滥,濉河也多次改道。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径竹县故城南。”
谷山之所以能成为竹邑县、竹邑侯国所在地,主要是临水之滨,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如今的谷山村已经成为古饶的著名生态家园,青松苍翠,果树成林。
淮师大余教授对谷山村印象深刻,当年来看历史遗址,山上到处都是柿树,随便吃随便摘,老百姓看着你的吃相笑。
人家的柿子是吃,谷山的柿子酥软,是要喝的,甜得透心。
谷山村的村民是竹国、竹邑侯国的后裔,胸怀、气度自然不同。
镇上村里要统一规划谷山,退耕还林,迁墓整山。有田舍受牵扯的老百姓二话不说,很快很顺当的就把一座青山还原为“乡村公园”了。
这种识大体的情怀格局,便来源于此地的古风遗存,就像山西村保全二级引水渠一样。
这就是古饶之古,民风淳朴,古风犹在;再穷再苦,骨子里也有气派。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