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人和教授体式
《功能性瑜伽》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启发,值得再读几遍,相信随着我对瑜伽理解的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练习的三个阶段,很有特色识别、区分、整合会贯穿我们的生活。
今天这个主题也很值得去深度思考,教人和教体式它们的主体都是人,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区分好瑜伽老师和不好的瑜伽老师,一个评判标准。
根据我的感受以及平时看的资料,特别是新手瑜伽教练,是在教授体式,包括我在内。那么根据我自身的实践来看,我经验少对人体对人的各种状态,包括情绪洞察的不够深刻,除了多实践之外,还要有不断的总结反思。
每节课我都会记录下来,每节课我都会反思,隔段时间也要回顾对比一下自己是否有成长。我对自己成为卓越的瑜伽老师是相当自信的,而且追求的不再是优秀,我要向卓越迈进。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而已。
所以自我反思下来,我是在教授体式,承认自己的不足。
那么这种机械性的教授体式有什么好处吗?当然也有很多,这是新人必经的阶段,教体式至少是一种规范,不会错太多。
但是坏处也相当大的,一味的强调体式的正位、精准的体式,按照教科书机械式的教授,而忽略了人体的独特性,忽略了人的状态,很多时候把累当做正常有效果的标志。所以咬牙也要坚持,这样除了锻炼意志力,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处。当然身材也会更好,但是我们运动的目的是更健康,而不是运动完浑身疲惫的去迎接第二天生活。
看到市场上太多的运动教练让会员酸累痛为荣,鼓励会员第二天仍坚持来打卡练下去。还有一个问题,人体在骨骼上一个小小的差异,在体式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只强调标准的正位练习,其实会给身体带来更多的隐患,人不可能达到树上那些标准体式的。
但矛盾的问题来了,单纯的教授体式的瑜伽正位练习的确给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理疗瑜伽也帮助了很多人调整了姿态,矫正了体型。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对待教授体式这种机械传授的方法,也许那些带来巨大改变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吧,他们应该是能把能把教授人和教授体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能做到“因人而异”。但是我还是难以接受那种强迫性的教授,一味靠咬牙坚持获得运动效果。
那么这么分析下来,教授人对瑜伽老师要求很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能根据会员的状态随时调整,还是比较费心的,但也很有价值,进步的更快。就怕的是随便让会员摆个体式去坚持,而老师的头脑飞到了九霄云外。
总结一下,这两种教授方式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本质上就是责任心,无论是新的老师还是老的老师,都可以只教授体式。这两者的区别是责任心,毕竟技术、知识可以学习,责任心学不来,是一种品质。市场上都在教体式精进,却很少有人教如何培养人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