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孙洁讲《内经》:精气神之血痹的形成和治疗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俞海跃

编辑:亦徳


小编导读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肝能收藏、敷布血液以养周身 ”,相信大家对血液的运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可点击蓝色文字回顾复习)

那么如果气血不和,血液运行失常,血脉空虚时,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让我们继续跟着孙洁老师来学习《内经》吧!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精气神。仍然是《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里的条文。

原文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既然人动则血行于诸经,诸经皆受血之养。如果说,“卧出而风吹之”,当我躺下的时候,血归于哪里啊?血归于肝,这时候经脉相对来说是空虚的还是充实的?是空虚的,实际上是个血脉空虚的状态。

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吹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就会发生血脉与风邪相搏结的病变。

那么这个血,如果凝于肤它就为痹;凝于脉,它就为“泣”,这个“泣”我们之前也讲到过,它是通“涩”的;凝于足就为厥,“厥”就是逆冷的意思的,凝于足就脚冷。

我们临床经常能够看到病人脚冷,我们或者用四逆汤或者用四逆散,是吧。这是四逆都冷,四肢都冷。

此三者怎么来的呢?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空”就孔窍的意思,这个“返其空”在这里的意思就不得返其血脉。

正常情况下,血应该是在经脉中正常的流行,现在不能返其血脉,所以发生痹、厥这种类型的病变。“故为厥也”。

这里讲的就是血虚受邪。

在《金匮要略》的“血痹篇”里面就说: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你看,这里跟我们素问里的文字非常的象。对,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临床应用。

前面的这个痹、涩、厥合在一起就是血痹病。

那么这个血痹病,外证如何啊?

外证 “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就好像风痹一样,身体麻木不仁,这个就是“血凝于肤者为痹”嘛。

怎么治疗呢?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这个方子我们在《金匮要略》里都学过了。这个方子首先是和营卫、调血脉的,是不是?使血脉得和了,那么就能够“返其空”,能“返其空”,“邪”就没有容身之处了嘛。

它里面驱邪的药多不多?有生姜、桂枝,而且还加量了生姜,用到六两,但是它加了黄芪来实卫,还加了芍药和桂枝调和营卫。那么有一个本子里面它还要再加人参,这都是来调和血脉,使其“返其空”的。

这个里面我们稍微要讲一点好玩的。就是这个“卧不时动摇”是什么意思。

按照我们书上讲的“卧不时动摇”就是这人躺着,他不舒服啊。为什么?因为,他“痹”嘛,身体麻木不仁、还发冷,那么他就翻来覆去,辗转反侧,这种情况叫“卧不时动摇”。

这个解释好不好呢?

这个解释当然是合理的,那么上次曹灵勇老师讲血气病的时候,提到这个条文。他说这个“卧不时动摇”,就拿他自己举例子:

“夫尊荣人”嘛,这个人肯定是胖子,对吧?像我们这种,都算半个“尊荣人”对吧,至少体型上已经够尊荣了。他有什么特点?喜欢躺着。但他躺着多不舒服啊,难受啊,时不时的要换个姿势,这叫“卧不时动摇”。

这么解释也有道理。他强调了什么?实际上强调了气血不和。

“尊荣人”动的少,所以气血始终是不和的,坐在那里,他始终觉得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不时动摇”,这也有道理。

但是,有人又对古代《素女经》进行研究,发现“动摇”实际上往往是用来代指男女之事的隐语。

所以“卧不时动摇”实际上指的是房劳过度。

这么解释,是不是也解释的通啊?好象还和我们中医的临床思维更接近一些,那这些也就不失为解释之一。

而如果其人本虚,复加房劳,这个时候再“加被微风”——注意这是微风不是大风,不是疴毒——他就病了。

为什么?他因为有虚在这里。那怎么治疗呢?还是黄芪桂枝五物汤。

这里讲的是“卧出而风吹之”,我们就不由自主的要想,那不当卧时而受风会怎么样?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

我们《内经》里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避矢石然”,意思就是说我如果受风了,就容易得病,好象中箭了会受伤一样,对吧。

那不当卧时而受风,会发生什么样的病呢?会发生各式各样的病,从简单的感冒,到非常严重的疾病都有可能。

但是呢,有几个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当风的病,比方说血痹病,“卧出而风吹之”,为什么会是血痹而不是别的什么病呢?因为,卧的时候,血藏于肝,血脉相对空虚,所以它是虚在血脉,邪气客于血脉,所以发生血痹。

所以啊,得什么病,重点是什么?是“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虚是什么?

一个是虚邪贼风,另一个就是人身之虚。

所以不卧时而受风,得什么“痹”,取决于这个人哪个地方虚,对不对?

那举个例子来说,劳汗当风,这个时候哪里虚啊?这个时候腠理虚嘛,腠理开泄而且还有汗,水气外泄,这个时候“寒薄为皶,郁乃痤。”这个时候风、湿郁结于腠理,他就发生皶和痤这种疾病。

还有一个更有名的那就是“风水”了。

这个大家都知道。“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以此类推,我们就知道,不卧时而受邪,会得什么病?不仅仅是这三个病,会有很多很多种病的可能性。

但不管它是哪种病也好,怎么去治疗它呢?“针石缘而去之”。原文里它自己就回答了。它说: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三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为什么“卫气之所留止”的地方反而是“邪气之所客”的地方呢?卫气是抵御邪气的啊。照道理来说,我们把卫气理解为军队好了,军队驻扎在这里,它应该更强大啊,为什么邪气反而会侵犯这里“为邪气之所客”呢?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

因为,它是门户,对不对。

我们知道打仗的时候,一个城门上都有守军,但是最后小偷也好,敌军也好,也都是从城门里进来的,因为它是门户。

那既然是这样,邪气从门户而入,那要治好这个病,就还要由门户而出嘛,所以“针石缘而去之”。但是,这句话说的太抽象了,怎么去理解呢?原文自己也回答了,在《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说:

“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什么叫“从其经气”啊?就是从其经气的运行、分布特点,春夏的时候经气就浮浅,秋冬的时候经气就深在。

顺从其经气的这个特点来“辟除其邪”,就是根据经气的特点来治疗的意思。

所以“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我们要根据经脉本身的特点,来引其经气,那么它就能“针石缘而去之”。

我们再看看,前面其实在《金匮要略》里也告诉我们方法了。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用针去引动阳气,阳气流动了,那么他的血脉还虚不虚了呢?他的血脉就不虚了,那邪气就能除去,“令脉和紧去则愈”。

请注意,在这里正气足,则邪气自去,那么这个邪气盛不盛?不盛!是“加被微风”。

如果是受大风疴毒之邪,那光是这么治疗够不够啊?那就要不够了,对吧。那就要用泄实的方法。

未完待续……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