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问:中国水墨如何与西方有效对话
自唐以降,中国水墨已经历了千年历程。笼统的讲,水墨画自王维始,成于五代董源、范宽等人,至宋代,马一角、夏半边奠定了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典范,即强调禅学式的疏朗空寂,并以此方式体悟宇宙本源。及至元代,这种追求最终得以确立,并被后世文人画家奉为圭臬。明清时期,虽画面更为具象,笔墨技法仍有创新,哲学方法并未有大的变动。
但在今日,时代快速更迭,中国与国际接轨,生活方式与古人完全割裂的情况下,水墨应该如何继续?完全东方的水墨与文化哲学背景全然不同的西方对话,如何成为可能?当代的水墨有可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吗?
水墨现场·水问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水墨现场·水问展览现场
水墨现场(INK NOW)是全球首个以当代水墨艺术为题的文化品牌,以”东方根性,当代表现”理念为立足点,推广水墨艺术,探讨水墨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展览“水问”即是水墨现场推出,旨在探讨如何使当代水墨与西方对话,如何以水墨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王劼音观看展览
展览为何以“水问”为名,水墨现场创始人及主席、“水问”策展人许剑龙告诉YC艺术网:“'水’是东方哲学最基本的主题,是对生命本质思考的关键词,同时也是极具东方色彩的精神词汇。'水’以它的包容性孕育着东方世界的宇宙与时空, 而又蕴含着生命的智慧与行为。东方人讲“上善若水”, 水的流动使其遇山绕行, 见坝积蓄, 汇俱成浪, 滴水穿石。这样的特质不仅意味着当代的水墨现场正处于流动的发展状态, 同时也试图为这个世界提供多向度而辩证的思维模式,这是一套去除本质主义,为文化冲突提供解决途径的方法体系。然而,何以为'问’?以何为'问’?'水问’不再针对传统语境下的'水墨精神’,而是在当代艺术现场对东方根性、中国文化的追问与反思。与此同时,它又是展览之问、艺术之问、民族之问,即在全球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与西方艺术进行有效的对话?如何确立水墨艺术自身的方法论体系?”
展览现场
“水问”以一件影像装置作品开启。
影像:黄宏达 拍岸 动态影像投射 2018
雕塑:任天进 东风 (大) 白铜 114 x 95 x 255 cm 1300kg 2018
影像中,水墨绘成的水流像浪花一样轻轻拍打海岸,远处墨山连绵不绝,山石凹凸处显露阴影,仿佛有光在山石上折射。影像装置成弧形,“苏州园林讲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我想,这和传统水墨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将这件装置放在门口,观众绕着装置走动,会体验到移步换景的妙处,也能多视角观看水墨。与此同时,水墨影像装置极具动感,可以使观众沉浸其中,全感官地体验水墨的精妙之处”,许剑龙介绍道。在影像装置的正前方是一块幕布,幕布下方放有一块太湖石形雕塑,颇有苏州园林之感。
如果说这件装置以新科技为水墨与国际对话打开了一扇窗的话,那么,刘国松的绘画则是为这一探索打开了一道门。
刘国松作品在展览现场
劉國松 地球漫步B 110 x 57cm 2005
此次展览展出了刘国松创作于2005年的《地球漫步B》。在某种程度上,《地球漫步B》属于刘国松太空系列的延续。太空画由画面多表现宇宙空间,即太空而得名,最典型的视觉元素当属硕大的、红色的圆、以肌理象征的地球表面,及茫茫无边的宇宙中的混沌。
太空画同时受到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影响。硕大的红圆源自元宵节花灯,而对宇宙空间的描绘则源自阿波罗7号的成功登月。刘国松曾回忆道:“元宵节上,走马灯长长的,底下摆蜡烛,上面有圆的洞,里面有马在转,我把这个构图记了下来。后来又受美国太空发展的启发,看到了阿波罗7号第一次拍回了地球的照片,觉得应该把这个时代的变化记录下来,于是开始了这个主题,结合之前走马灯带来的构图启发,动用了一些剪纸拼贴的呈现方式,太空画就出现了。”
1969年到1975年,刘国松创作了400多张太空画,在视觉上拓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时空。古代水墨画中,通达宇宙时空的途径是减笔,用最稀疏的笔墨营造疏淡的画面效果,以小氤氲多,以有限氤氲无限。但这种表现手法的缺陷在于对观者的审美素养,及其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要求过高。但在刘国松的绘画中,他用东西方都可理解的视觉元素通达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境界,无疑降低了观者对绘画的审美难度,使西方观者理解中国绘画的终极目标成为可能。
萧勤作品在展览现场
萧勤 力聚-1 布上丙稀 45 cm x 45 cm 1965
同刘国松相同,萧勤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萧勤一生的创作都以“东方精神”为核心,但他选择的路径是以东方哲思与美学思维,融汇西方自我省思的辩证精神,从而发展出极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创作视野。正因如此,萧勤被誉为“台湾现代抽象艺术之先驱”。
萧勤 相倾 纸上丙稀 38 cm x 51 cm 1966
此次展出的是萧勤创作于1965年、1966年的丙烯绘画。那时,萧勤到欧洲已有十多年。异国他乡不断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冲击的萧勤,更能体会东方文化的价值。从60年代开始,他开始重新研究禅、道等东方哲学思想,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并发展出有别于西方抽象主流图式的创作风格。其画面以粗线盘踞成的大圆点或单纯的粗直线为特点,在萧勤的绘画中,往往有一画面中心,其余元素皆归向这一中心。这巧妙地呼应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讲“万法归宗”。石涛曾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即指宇宙大化的本源,也指绘画中的第一画,而绘画中的第一画则是由“点”构成。对“点”的追求,呼应了中国哲学中“点”的观念——万物由点而来,由点而终。圆圈或者说点,是萧勤艺术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赋予其作品无尽的能量。
王劼音作品在展览现场
王劼音 江山胜景图 136cm x 426cm 2019
王劼音 树石图 99cm x 148cm 2018
王劼音 树石图 250cm x 66cm 2018
王劼音 竹石图 136cm x 333cm 2019
王劼音为这次展览带来了近两年的新作。无论是《树石图》、《竹石图》,还是《江山胜景图》,都呈现出王劼音对绘画的经典处理——硬边处理。“树”、“石”、“竹”,是中国传统文人十分偏爱的意象。古往今来,以这三者命名的古代绘画数不胜数。但王劼音却在前人辈出的题材中画出了新意。版画出身的他,总是可以灵性把握各种形构,也使其画面看起来十分纯粹。在此次展出的绘画中,艺术家将“树”、“石”、“竹”、“山”等视象作了硬边处理,并通过装饰化的色层、线条的穿插和铺盖,进行肯定和强化。这赋予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以当代表达形式,并融合西方抽象绘画的线条与肌理,使西方观者得以进入中国传统绘画。
仇德树作品在展览现场
仇德树 裂变-灵动 222cm x 430cm 2019
仇德树 裂变-心迹 190cm x 500cm
刘国松、萧勤、王劼音在绘画中注入了西方社会可理解的视觉元素或绘画精神,为西方提供了理解中国水墨精神的途径。他们的绘画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受着西方的启发,而仇德树的“裂变”系列的灵感来源则十分东方。师从王一亭,让仇德树不仅学会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表达方式,也学会了装裱。长期与宣纸打交道的他,在一次散步时观察到地上石头的裂纹,便想到将宣纸撕裂。他发现,浸过水的宣纸撕裂后,会出现毛边,这种自然形成的肌理有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他尝试利用这种独特的纹路与肌理效果创造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并利用宣纸这种绘画媒材的渗水性、透明性以及柔韧性,经过“撕裂”,底部上色再打磨,让墨汁或丙烯颜料从宣纸的背后渗出来,再“拼接”叠层,形成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这里没有传统水墨的笔墨,宣纸本身取代笔墨成为创作语言。然而,虽是东方的材料,在全新的创作技法中,依旧呈现出了西方式的视觉效果。此次展览展出了仇德树“裂变”系列的《灵动》与《心迹》两幅作品。
徐永进作品在展览现场
徐永进 狂?野?悚?动 ?劲 ?爆 ?猛 ?酷?辣 墨、纸 68 x 68cm x9 2000欧美思大文学www.68jiameng.com/special/sydyw/siyuandayuwen.html
徐永进 宁静热情 贝壳金粉、万年蓝宣 135×135 cm 2014
徐永進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为和 贝壳金粉、万年蓝宣 135 x 68 cm x5 2016
仇德树绘画的视觉效果仍有一丝西方绘画的味道,而徐永进的书法则完全是东方式的了。那么,完全东方式的书法线条,如何走向国际,与西方对话?徐永进采取的途径的剔除“字形”。传统书法以线条写字形,书法美包含两层:字意与字形。字意即是所书写内容的美感,字形则是书法线条呈现出的形式美感。而传统书法的字意往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义”、“理”、“忠”、“孝”、“家国”。但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徐永进将字形剔除,仅保留了书法线条的形式美感,从而祛除了西方观者在理解中国书法时的一大障碍。他从传统书艺出发,融入当代艺术的有机元素,以富有饱满生命力的笔触,创造出风格独特的“视觉系”书法。
王璜生 日课?心经191022 纸本水墨 138x138cm 2019
王璜生 日课·杂词181219 纸本水墨 54x69cm 2018
王璜生 日课·杂诗181220 纸本水墨设色 248x62cm 2018
王璜生 日课·杂诗181222 纸本水墨设色 248x62cm 2018
王璜生的作品以实验性著称,“线”始终是贯穿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此次展览展出了王璜生的“日课”系列。《日课》系列来自于王璜生对自己1970年代青少年时期古典诗词习作的重新书写。他将黄色、紫红、绿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注入到流动的草书当中,强调了草书的绘画特性,艺术家试图通过可视的形态,将思想从有限的物象解放至无限的“象外”,最终洞见精神的自由。
王璜生 日课·杂诗181223 纸本水墨设色 248x62cm 2018
王璜生 日课·杂诗181224 纸本水墨设色 248x62cm 2018
王天德 后山圖——书院 宣纸、墨、火焰 238.5×125cm 2017
王天德 佘山渔隐图 宣纸、墨、火焰、拓片 35.5×188.5cm 2019
王天德以火灼取代毛笔书写的手法,将灼空的山水或书法创作覆于古代石碑拓片和册页之上,两层的作品形成局部镂空的线形,给人一种历经岁月风雨侵蚀的沧桑感。艺术家无意间对当代水墨如何与国际对话作出了回应。火灼的创作方法来自于一个烟头。2002年王天德在巴黎时,有一次烟头偶然掉落在宣纸上,产生了意外的燃蚀效果,这一场景让他灵机一动,由此将“火灼”发展为一种新的创作手段。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王天德将火灼绘画与碑帖结合起来,一黑一白,一灵动一肃穆,意趣横生。对于水墨的当今表现,王天德曾说:“其实水墨中它有几大因素存在,一个很大的因素必须对水墨理解和超越,包括书法的因素和前人对不同流派的表达,以前我都是看八大、弘仁、倪瓒的,现在我比较多的是看五代北宋的作品,这类作品对我的思维改变比较大”。五代北宋作品的影响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亦能看出端倪。
李磊作品在展览现场
李磊 水问 布面丙烯 200x300cmx2 2019
在李磊的诗性抽象中,透过抽象的图像传递他内心的感受,而他的作品也无法以特定的形式定义。李磊透过层层笔刷的堆栈创作,在颜色的建构中,色彩与笔触达到和谐的平衡,画面中毫无冲突留下的痕迹,进而呈现出充满悟性的体悟。他所用的媒材、抽象的画面形式是十分西方的,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十分诗意,十分东方。他的艺术创作试图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实践,诠释他对于“止观”的感悟。因此他的作品透露出音乐的律动性,以及戏剧性、具有张力的情感。透过大胆的用色与富节奏性的笔触,李磊创作出一幅又一幅既有现代感又充满恬静诗意的作品,带领观者从宇宙的起源与发展,延续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从中探讨生命的意义。这种恬静诗意与现代感,以及对生命的意义探讨,恰恰是东西方文化互通的所在。此次展览展出了李磊专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水问》。
展览现场
任天进 东风 (大) 白铜 114 x 95 x 255 cm 1300kg 2018
任天进 水问 纸本水墨 2019
任天进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传统艺术形态之上破而立的过程,通过重复切割和层叠的方式,消解了传统书法在原有二维空间所叙述的内容之后,通过重构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这种重构得益于其在几十年里游走于东方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生活经历,多元的社会文化生长环境,令他深入吸收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也更容易让其发现东西方哲学、文化乃至艺术在精神上的共同之处。他在艺术创作中融会贯通,超越东西方、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界线,认识传统与创新,思考创造的意义。
展览现场
张淑芬 无题01 布上油画 50 x 70cm 2019
张淑芬 无题02 布上油画 50 x 70cm 2019
张淑芬 无题03 布上油画 50 x 70cm 2018
张淑芬 无题05 布上油画 50 x 70cm 2018
对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张淑芬也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其作品却呈现出生命的律动与浪漫的诗意。通达生命律动的渠道之一便是水墨。水墨与油彩的搭配,加上中国式的运笔技法,使抽象艺术表达无限情感。这同样是借鉴西方的材料来推动中国水墨走向世界。尽管用到了西方媒材,但张淑芬的作品却是东方的,受到多年冥想和内心反思的影响,张淑芬与东方文化的哲学和精神思想产生共鸣。她将注意力集中在大自然上,通过抽象艺术来表达她的主观思想和灵魂,每一笔都记录了她当中的情感变化,每一层油漆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内部景观”。
展厅的文字介绍
黃宏达《月球背面 0009》 人工智能 水墨纸本 2019
黄宏達 逸 0006 人工智能 水墨纸本 46 x 118 cm
在此次展览所有参展艺术家中,黄宏达是唯一一位“跨界艺术家”。但其带来的作品,对当代水墨走向国际问题的启示,却不可小觑。作为一位视觉特效师,运用科技是黄宏达的强项。喜爱水墨的黄宏达一直在不断思考,怎样扩充绘画材料,新的绘画概念如何开启。科技给了他灵感。作为最前沿的科技,AI在西方通常被如此运用——先让AI看几千幅画,然后再创作。但黄宏达对此并不苟同,他说道:“这样AI画出来的画,只是像我们,而没有特性。然而,艺术最美妙的地方恰恰在于不同”。因此,黄宏达仅仅告诉AI水墨的使用方法,落笔及留白位置的选择等绘画基本原理。主题限定之后,剩下的全部由AI发挥完成,“不确定才是最好玩的地方”。有趣的是,中国传统山水十分强调 “搜尽奇峰打草稿”,而AI则只有“打草稿”的过程。黄宏达坦言:“AI与我是相互启发的过程,AI创作的作品都会和当时的天气、温度联系起来,每次他的创作成果都和我想象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也给我更多的创作灵感”。黄宏达的作品向观众提出了问题:AI可以表达中国水墨精神吗?中国水墨精神是否独属于人?当一个个体不了解水墨精神是什么时,TA有没有可能创作出具有水墨精神的作品?在水墨精神方面,人与AI可能是互相启发的关系吗?
此外,此次展览还以3D投影技术再现了南宋陈容《戏珠龙图》,让观众在古与今、传统与科技之间,反思当代水墨新路径。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