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之三——AR/VR的企业市场先启动
上海一周的日程排得实在太满,但每一次去上海,都会联系一下上海塔普的总经理余海,都会做简单的交流。这次去计划与余总交流的时间因为有紧急事情而错过。最后是临离开上海的3月18日晚上10点,余总赶到偏远的南翔见面。
与余总的几次交流,既匆忙,又麻烦余总跑很远到我方面的地方见面,真的是非常惭愧。
第一次与余总深入交流,是在北京,因为我要带小孩,余总从市中心,赶到亦庄的漫咖啡请我喝咖啡。当时谷歌眼镜还非常热,而上海塔普当时在做智能眼镜:塔普是联想智能眼镜的方案供应商。
当时我的观点是:我是坚决不看好谷歌眼镜,以及当时所有的可穿戴设备的。如果可穿戴设备市场真的会起来,一定是企业应用最早启动。对于2C的用户而言,可穿戴设备毕竟不舒服,身边太多的朋友在佩戴可穿戴设备一段时间之后,都不再佩戴了。
但是企业的用户,毕竟可穿戴设备可以解放人手,在未来智慧工厂,或者智能交通领域,可穿戴设备可能会是人体功能的增强,在这些领域,当你不得不佩戴这个工具时,可穿戴设备才会被大规模应用,而只有有了应用,才能发现产品的缺陷,在应用过程中逐步找到真正的需求,逐步将产品完善。
而只有完善的产品才可以推向2C的市场。2B市场会比较集中,利润率也相对较高,所以不完善的技术应该是先2B市场,后2C市场。因为2B市场可以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在帮助企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产品。而不完善的产品推向2C市场,将来服务的成本都会高于销售的价格。一个新技术的应用,一定是先2B市场,后2C市场。AR/VR/可穿戴设备也不例外。(这个观点与开复老师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后来到上海,到上海后,电话联系余总见面,余总还要赶飞机,又是余总赶到我住宿附近交流了一个小时。
这个时候谷歌眼镜已经不针对2C市场了,VR/AR开始流行,而塔普在智能眼镜领域的积累,成为VR/AR领域的知名企业。
当时塔普计划融资,并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在技能培训、帮助员工规范操作流程、远程维修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其实在工业4.0领域的观点中,有一部分是从余总这里学到的。
记得余总介绍过,很多设备的维护,需要维护人员赶到现场,而当时塔普设想的一个场景是:塔普提供一个智能眼镜。没有经验的维护人员戴上眼镜,眼睛具有摄像功能,将维修过程的视频传到后台,而后台有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支撑,根据视频,将后续操作指令发到谷歌眼镜上,让维护人员可以一步一步操作,像有经验的维修员那样维修产品。提高了有经验的维护人员的效率,使经验可以传递。
非常有趣的是在IC咖啡的一次交流中,有一家企业,他们的产品有非常重的设备维修需求,产品的后续维护成本非常高。他就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介绍这家企业老总与余总认识,现在这个老总利用非常类似想法在开发一款可穿戴智能设备,这位老总也成为IC咖啡的一位发起人。
3月18日晚上,余总给我演示了塔普旗下realMax产品,以及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我确信realMax 的虚拟现实应用将来一定会在智能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为现在我还无法用我的语言详细介绍RealMax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下次到上海,一定要抽出半天时间,好好学习一下RealMax应用。今天就先留一个悬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