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的大陆:10.毁天灭地 2024-07-29 18:59:05 上文书讲到了威尔逊提出了一个热点理论,就是说在岩石圈下面的地幔之中有些特殊的热点。这些热点是不随海底传送带的平移而移动的。所以,这个热点就像是打点计时器一样在海底均匀的烫出了一大串火山岛。在烫出了一个火山以后,板块在漂移,这座山就从热点上方移走了。也就逐渐归于沉寂,热点又在下一个地方再烫出一座山。随着板块不断的移动,也就在海底烫出了6000公里长的一条海山链。这也就是为什么夏威夷群岛是在海底板块的中间,而不是在边缘的缘故。在你这条海山链之中,火山几乎都是整整齐齐排好了队的。大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还是比较新的一座火山。在大岛前方的海底,有一座罗西海底火山。这座山已经有3000米高了,但是还没露出海面,离开水面还有1000米距离。但是这也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就是热点烫出来的最新的一座火山。 在太平洋的海底,从堪察加半岛的中间开始,延伸出一条长长的海山链,通常称为天皇海山链,因为其中一座海底火山被命名为明治火山,明治不是日本天皇嘛,所以这些海底火山就叫“天皇海山链”,当然也有翻译成“皇帝海山链”的。大家想象一下时钟四点钟的样子,天皇海山链就相当于分针,夏威夷火山链就是时针。整根链条有个非常大的弯折,而且这个弯折是齐刷刷的。威尔逊认为这是当时太平洋板往前走的好好的,突然开始横着漂移。所以烫出来的一连串火山就成了一个大的折线。这正是板块漂移的证据。而且也说明板块不完全是老老实实平移的,也会偶尔横着走。在1971年,摩根(就是前面讲过那个把地球表面分成20个板块的那位)完善了威尔逊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只能告诉我们地下两百公里的事儿。再深就不行了,地幔之中的热点可以告诉我们更深的信息。摩根的理论认为,这些热点其实是从地幔和地核的交界线上升腾起一股热流,比旁边的地幔要热400度。这股热流升腾到软流圈,然后碰到坚硬的岩石圈就散开了,整体经形状像个大蘑菇。你倒过来想,一股葡萄酒倒进酒杯里,那不就是一根水柱,下面一大滩。你把它倒过来,上下颠倒,大概就是地幔柱的样子。当然你还可以想象成龙卷风,下面是一根细管子,上面一大滩。 地幔柱升腾而起 那么多炽热的地幔物质顶到岩石圈,压力减小了,体积膨胀了。但是出不去,只好在岩石圈的下边堆了一大摊。这么一大坨高温的物质,当然会把岩石圈烫得不轻。那么摩根的说法有没有证据呢?有的。要知道地球不是一根均匀的球体,因此各地的重力加速度是略微有少许差异的。我们地球上的人不在乎。但是太空里的卫星是能感觉到的。卫星绕着地球在做测地线运动,地球的不均匀卫星轨道有反应。要是卫星运转到某处,发现屁股一沉,那就说明此处地下已经有高密度物质,这里的万有引力略略大了一丝。摩根就是利用这个数据,发现地下果然有的地方密度大。地幔柱的直径起码是200公里,来自于软流圈以下,地幔深处。 亚速尔群岛的火山 热点能量巨大,甚至可以把岩石圈给挤出个鼓包,也就是海底高原。要么就是热点最终烫破了岩石圈,形成了火山岛屿。但是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成分跟板块边缘的火山以及中洋脊的火山是不一样的,里面富含碱金属元素。去大西洋里的冰岛、亚速尔群岛看看,发现火山岩浆的成分和一般的中洋脊成分也是有区别的。倒是和热点的岩浆成分类似。也就是说热点恰好捅在了中洋脊之上。本来中洋脊只能制造海底山脉,但是没力气把山脉举出海底,有了热点帮忙,中洋脊的一部分就被顶出了海底,变成了小岛。这是第二个证据。当然,还可以用地震波给地球照B超,的确发现地下是有柱状结构的。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氦元素的成分问题。要知道氦元素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是普通的4氦,一种是稀少的3氦。当年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氦3和氦4的比值大概是万分之几的样子。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辐射出alpha粒子,其实就是氦的原子核。通过这种过程制造出来的氦3和氦4的比值大概是千万分之几的样子。高能宇宙射线要是轰击陨石之类的玩意儿产生的氦3和氦4的比例大概是10%,这个比例相当高。所以,几个来源产生的氦3和氦4的比值天差地别。只要测量同位素成分,就能知道氦元素来自于什么途径。地球表面岩石圈之中的氦主要是放射性元素产生以及宇宙大爆炸残留的氦,因此氦3的含量是很低的。地幔之中基本没有放射性元素。因此地幔之中的氦元素只可能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氦被原封不动的保存在了地幔之中。在某些热点探测的氦元素成分比例和原始遗存的氦成分是一致的。但是并非所有热点都发现了氦元素。当然,还有一些是有争议的,比如说锇元素,这种元素每立方厘米22克,比黄金的密度还大。是地球上密度最大的元素了。这种元素应该是来自于地心的,是被地幔柱给带上来的,但是目前这还不确定。总之,地幔柱学说是主流学说,但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学说,毕竟我们没办法亲眼看见地幔柱,只能看到地震波在穿过地下的时候有低速区,这个低速区是不是就是地幔柱呢?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的现象,现在不好说。我们回到太平洋海底的天皇-夏威夷海山链,到底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太平洋板块转了60度的那么大一个弯儿呢?目前看来还有很多疑点。首先,太平洋板块那么大的玩意儿,要拐个弯儿不可能说拐就拐了。肯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大概开始于4300万年前。这么大一个板块突然拐弯儿,那么周边那么多板块难道一点磕碰的痕迹都没有吗?不可能,一定会留下磕碰的痕迹,也就是造成某种巨大的地质事件。但是围着太平洋找了一圈,没找到时间对的上茬的。海底的磁条带也找不到对应的证据,这一点是个缺陷。太平洋板块和鄂霍次克海地体碰撞挤出了一个堪察加半岛。第二件大事就是日本海扩张。这些事儿似乎都与4300万年没关系,时间上对不上茬儿。东北亚这边找不到痕迹,那么美洲那边有没有痕迹呢?加利福尼亚火山弧位置发生了变化,时间倒是对的上,但是似乎没有必要用太平洋板块大拐弯儿来解释,这是一个疑惑。 第二个问题就是太平洋板块下边可不止烧出夏威夷的那个热点,还有好几个热点呢。假如板块大拐弯儿。其他热点也会留下拐弯儿的痕迹,这样的痕迹能找到吗?太平洋里有几个大的群岛,莱恩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似乎也构成了一个折线,但是没有天皇-夏威夷海山链这么夸张。吉尔伯特群岛和土布艾群岛也构成一个大拐弯。而且这几条轨迹似乎是平行的,也就是说,太平洋板块突然之间玩儿了个漂移,横着就出去了。但是,地球科学实在是太复杂了,你要想找反例,你总能找到。在澳大利亚东边有一条路易斯维尔海山链。这条海山链也是热点造成的。但是这条海山链很直,没有拐过弯的迹象。特别是没有4300万年前拐弯的迹象。那么麻烦来了。天皇-夏威夷海山链的那个大拐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很可能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改变,是热点在移动。热点本来在北边,快速向南移动,因此打出来的点儿都是竖着排列的,到了4300万年前,这个热点刹车不走了,一直维持到现在,因此烫出来的火山岛都是横着排列的。假如热点会跑,又引出一大堆麻烦事儿。到底是板块在运动,还是热点在运动?这就说不清楚了。只有认定热点基本不动,才能用海底火山链的年龄来计算海底移动速度。热点会跑,而且速度还不均匀,还会突然玩儿刹车,那么这个打点计时器就是在乱打,是不能作为依据的,引出的麻烦很大。所以,还是有人坚持热点不跑,是太平洋板块的运行方向拐了。当然这一次是引入灾变说,一个小行星把太平洋板块给撞了,于是就撞歪了。3550万年前,倒是发生过一场小行星撞击,但是这是在4300万年前之后发生的,到底谁先谁后啊?到目前为止,这个现象还没有一个特别让人信服的解释。 盘古大陆初形成 当然,你不要以为热点只是在大洋里烫来烫去,地上照烫不误。大概在二叠纪末期,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生物大灭绝,在30万年之内,生物基本死光光。对于漫长的地质年代来讲,30万年太短了,几乎就是直接让人给秒了。有关这次大灭绝事件,大家是众说纷纭。首先当时大陆的形状就是个火烧联营的姿态,当时地球上形成了一个超级盘古大陆,基本就是个C字形,头顶是西伯利亚,和大陆若即若离。脚底下是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和南极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了C字下面那个勾。上面那个勾是谁啊,就是华北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靠的很近。华南那时候是个大岛。漂在不远处的海里。C字形包围的海域里有一系列小岛,横向排列,土耳其、西藏、马来这些小块的陆地把海域分成南北两块,北边是原特提斯洋,南边是特提斯洋。C字外边就是一望无际,连绵不断的泛大洋。正因为大陆都集中在一起,遇上个彗星撞地球,就容易火烧连营。再说这样辽阔的大陆,在下沉气流控制的区域就产生了非常大的荒漠,比现在的撒哈拉要大多了,洋流也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对海洋生物,这样的环境不怎么友好。就在这个这时候,南极被一颗小行星击中了。小行星的直径大概是45~60公里。这家伙是个庞然大物,砸进来以后立刻掀起遮天蔽日的烟尘。很多动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就over了,这场灾难比灭绝恐龙的那一场大多了。 西伯利亚暗色岩范围 这还不算完,这一场灾难引起的是连锁反应。就像一个人后背被高手打了一掌,前边一口鲜血喷出来。地球大概也是类似的模式,和南极对称的西伯利亚喷了。大概是地球受到强烈的振动,从地心掀起了一股超级地幔柱,升腾起来对着上边的西伯利亚就开始烫,脚底下几百公里大的一个大火盆直接烫过来,整个西伯利亚就开了锅,到处开始火山喷发。地幔柱嘛,火山岩浆都是地面上乱淌的那种。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到处是岩浆在流淌,这也导致西伯利亚的地下变成了大块大块的玄武岩。西伯利亚暗色岩持续时间很长很长,这场事件持续了200万年。不过有关远古时代的事儿,永远都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你能找到很多相符合的证据,但是一定会有相反的证据在等着你。目前认为,西伯利亚的喷发持续上百万年,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生物不是渐渐死去的,而在最后30万年死光的呢?这倒是个大问题哦。恐龙也不是一瞬间灭绝的,按照现在常见的说法,一颗小行星砸在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引起的烟尘遮天蔽日。但是别忘了,当时印度德干也在火山大爆发。也是到处流岩浆,导致印度的四分之一堆了厚厚的一层壳。玄武岩厚达2千米。所以这叫做德干暗色岩,都是深色的玄武岩嘛。也可以叫德干地盾,还可以叫大火成岩省,还是翻译成大火成岩区域更合适。当然,这地方高嘛,还可以叫德干高原。 德干地盾占了印度25%的面积 当时的地形地貌和现在的世界比较类似,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大概也就是现在的位置。但是印度当时不在现在的位置。印度当时在印度洋偏南的位置,马达加斯加的东边。当时印度就是在这个地方被地下的热点给烫了一下。尤卡坦半岛和印度当时的位置,恰好是对称关系。也符合后边挨了一掌,前边一口血喷出来的这个模式。直接原因还是地下的地幔柱。小行星一撞,这股振动在地球内部传播,在对面掀起了一股地幔柱。直接奔着印度就烫过去,然后德干那边就喷了,可以认为是连锁反应。这股地幔柱和后来印度像脱缰的野狗一样一路向北飞奔撞上亚欧板块,挤出一个喜马拉雅山有关系。现在,德干地盾已经离开下面的热点了。 印度次大陆当时的位置 不管是西伯利亚暗色岩还是德干暗色岩,这种大规模的喷发都是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我们很难想象地球上如何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也想不到会持续百万年。相比之下,现在的火山都是小打小闹。不过,现在的地球上也仍然还有超级火山在潜伏,而且大家还都喜欢到那里去参观大自然的奇特景观。这个地方的确是太特殊了,它够美全都是因为它够危险。这地方到底在哪里?下次再说。 赞 (0) 相关推荐 板块构造,又是悄悄营业的一天 群星给大地唱赞歌 Love Song to the Earth Paul McCartney;Jon Bon Jovi;Sheryl Crow;Fergie - Love Song to the Ea ... “海底扩张学说” 或是错误的? 从海底扩张学说到板块构造假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泛大陆于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不过 ... 漂移的大陆:15.我们脚下的大地从何而来? 这一次,我们就来讲讲我们自己脚下这片大地是怎么来的.要知道我国的国土之复杂,可以说是让人瞠目结舌.上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可能也只了解了个大概.我这里不可能讲的太细,只能大概说一下基本的知识. 我们的国家 ... 漂移的大陆:14.亿万年的宝藏 前一阵子开联合国的气候峰会.瑞典的一个16岁的女孩桑伯格在这次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这个孩子口气不小,把全世界的大国领导人都给数落了一遍.要他们打起精神,认真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现在碳排放还是太高了. ... 漂移的大陆:13.两千米深的盐碱地 上文书讲到了东非大裂谷的前世今生,讲到了地球上这种三岔裂口是不是能全部裂开的问题.我们现在基本对大洋的洋底和海底有了清晰的概念.原来这事儿不论大小,而是看有没有形成中洋脊,又没有中央裂谷,海底是不是开 ... 漂移的大陆:12.地球的伤疤 闲言少叙,书接上文.上一次我们讲到了黄石公园的地热到底怎么来的.反正就是有个地下的热点,把上边的岩石圈给烤化了.要是哪天攒够了力气,那么就会造成超级喷发.好在目前看来,黄石公园下面的超级火山还算是老实 ... 漂移的大陆:11.超级火山 闲言少叙,书接上文.上文书说到了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分界线上出现过超级火山大爆发,西伯利亚当时到处都是火山,岩浆遍地流,所以西伯利亚的脚底下都是整块整块的玄武岩,也就是所谓的暗色岩.德干高原也有大块的暗 ... 漂移的大陆:09.玉米地里冒出来的火山 上次我们讲了古老的地球膨胀学说.也讲了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有关地球的膨胀学说,其中很大一部分资料来自于Henry在知乎上的一篇文章,他写的非常详细,非常的长.在此还要感谢人家一下,毕竟人家是花了很多功 ... 漂移的大陆:08.膨胀学说 上文书说到地球板块理论是如何一点一滴的被构建出来的.如果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是1.0版本,海斯的海底扩张学说是2.0版本,那么板块理论就是3.0版本. 这个理论在地球科学领域是具有框架作用的,就像达 ... 漂移的大陆:07.岩石圈 上一次讲到,1965年,几个地质学的大拿来到了剑桥大学碰头.包括海斯.威尔逊.瓦因和马修斯他们几个.他们几个一直在研究海底扩张学说.瓦因和威尔逊曾经研究过海底的磁条带异常.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 ... 漂移的大陆:06.海底的年龄 上回讲到了,海斯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但是他没有发表在什么特别重要的期刊上,而是发表在了一个纪念文集上,这东西不需要审核.有了这个海底扩张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的理论就算是起死回生,活过来了.但是海斯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