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达礼礼为尊——《论语》悟读【41】
知书达礼礼为尊,处世为谦谦作美。
《论语》第三篇第一章:
【原文】
孔子谓(评说)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舞于庭,是可忍(忍心而为)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悟读】
“礼”,会意字。繁体是“禮”,本字为“豊”,与祭祀有关。在甲骨文中“豊”的顶部像两串美玉,底部像有支架的建鼓,即击鼓奏乐,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灵。上升到定义,就是履行敬神祈福的仪式。
古代的五礼是: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古代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这六种基本才能。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
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人各安其位,做各行其事。尤其作为下属,不可越礼行事,不可对上不敬,不可有僭越行为。
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频频发生,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了孔子对此事的愤怒。
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一部《周易》的发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周易》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如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明于忧患与进德修业、立诚迁善与中正和合、屈伸通变与求同存异等等。
《周易》还重视爻位,强调阴阳爻应各居其位,特别强调一个人成功的时与位,即重视做事时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位置。
尊老爱幼春风暖,敬贤喜德秋果甜 。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纽带,更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重视礼仪可使人变得有道德,可塑造理想的个人形象,也可使人的事业成功,更可使社会与家庭更加安定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