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本文作者单位系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中心

旅游产业体系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要通过推动产业创新、引导产业集聚、推进产业融合、深化产业开发,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

旅游产业体系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结合旅游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对现代产业的基础认知,初步探讨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一、背景:旅游产业的变化

1.旅游市场的变化。一是Z世代已登上旅游消费舞台。Z世代是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信、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有研究认为,从旅游资讯获取方式上,80后、90后喜欢从旅游垂直UGC平台(如马蜂窝、穷游网等)搜索目的地;而近年来比较火的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分享平台对21-25岁的95后影响更大。

二是老年人群旅游需求增加。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76亿,老龄化率提升至12.6%。针对老年人口的银发旅游、康疗旅游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三是脱贫人口进入旅游市场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一亿人口在生存权利得到保障以后,也渴望有进一步发展和享受的权利,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的大众旅游产品正是满足他们获得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2.产业边界的重构。一是主客共享模式的梯次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休闲设施,既为外地游客服务,也是本地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如华侨城在珠三角、长三角的欢乐海岸项目,既是本地居民的商业休闲设施,也是外地游客打卡、消费的旅游项目。广州正佳广场是一个知名的商业购物中心,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佳广场作为零售业态,打造空中剧院、正佳极地海洋世界、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正佳雨林生态植物园等旅游项目,凭借“从购物中心到城市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入选“2020年旅游集团融合创新发展十大案例”。

随着我国城市群发展及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预计主客共享模式将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梯次发展。二是产业融合的纵深发展。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深入推进和旅游消费行为的时代变迁,旅游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商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

3.创新驱动的新诉求。一是有效旅游投资需要创新驱动。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继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7年至2019年旅游直接投资保持在每年1.5万亿元。大规模的投入所产生的高品质、有效旅游项目还不够多,这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脱节所致。二是跨界创新和要素独立发展并存。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是旅游需求演化推动的结果,也是旅游供给提升的重要标志,如近年出现的景区度假化、酒店目的地化等探索。

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城市出现的“宅酒店”现象也是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的体现。南京熙南里实景360°全沉浸互动演出《南京喜事》,由20多位专业话剧演员领演,观众进入某一条故事线后,与演员交互,沉浸至相应的情境里,这是“话剧+旅游”的跨界创新。东呈集团杭州殿影酒店是“酒店+电影”的跨界创新。

二、认知: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网络化、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推动了产业组织向网络化演进,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等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织形式。芮明杰(2006)提出,随着分工的深化,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可以增强知识共享,协调分工,减少交易成本,获得递增报酬。波特(1998)构建了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国家竞争模型等。刘钊(2011)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是在产业创新的推动下,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业网络体系,是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载体。其中,产业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动力,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网络节点,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形式,国际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时代特征。陈曦(2020)在研究了美国、德国、日本的案例后认为,发达国家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现代金融是重要保障,人力资源是关键支撑;发达国家产业体系发展演进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动态性、多样性、开放性等。

三、路径: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2017年,笔者曾从有效供给、需求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优化、产业地位演进空间等方面对拓展现代旅游产业的战略空间进行了分析。现结合“十四五”发展趋势,从抓住关键环节的视角,探讨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路径。

1.推动面向市场的产业创新。一是打造中国旅游创新策源中心。中国旅游研究院课题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旅游创新能力评价分析,认为华东、华南地区领跑国内旅游创新。以华东地区为例,诞生了许多个中国旅游业的第一,如第一个OTA携程(技术创新),第一个度假古镇乌镇(产品创新),第一张景区电子门票的研发、运营者驴妈妈(商业模式创新),第一个家庭短途度假品牌开元森泊(产品创新),第一个新建文化旅游小镇无锡拈花湾(产品创新)等。华东地区、华南地区有众多的高校科研机构、涉及旅游商业的风投机构、智力服务机构;长三角都市群旅游消费力强大,是世界级旅游消费市场,具备形成旅游策源中心的基础条件。

二是构建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新技术、资本、企业家能力是内生因素,市场需求、制度因素对技术、资本和企业家能力等都产生影响,这五种力量共同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从企业家的角度,要培养“创二代”旅游企业家,过去的20多年中国出现了陈向宏、陈妙林、黄巧灵、苏志刚等旅游创业家,未来需要更多的“创二代”旅游企业家。从新技术的角度,以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塑造旅游产业创新机会。从制度因素的角度,要鼓励旅游创新主体在旅游研发、旅游品牌上的投入和培育,比如国资委针对涉旅国企的考核,除了关注收入和利润以外,需考虑把品牌影响力和旅游研发创新作为考核关键点。

三是优化旅游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成果丰硕,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市场转换率还比较低,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呼唤更多的把论文写在“旅游一线”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四是推出创新的旅游产品体系。针对旅游市场的分化,要有更多优质的短途度假产品、体育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科技旅游产品、针对专业人士的技能型旅游产品等。五是提升品牌旅游企业的研发能力。华侨城集团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主题公园集团,复星旅文集团拥有CLUBMED、托马斯库克、太阳马戏等知名旅游品牌,锦江集团拥有多个国内、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还有无锡灵山集团、开元旅业集团、宋城集团、长隆集团等具有品牌创新能力的企业,应该在现代产业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引导多形态的产业集聚。一是块状分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我国有一些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如深圳华侨城区域、珠海横琴长隆海洋旅游度假区、上海临港地区(上海海昌海洋主题乐园及酒店、冰雪世界及酒店群)、三亚海棠湾等。未来,从满足多年龄层次人群的一站式消费需求、协同共享优势要素(客源、信息、品牌、形象等)的视角,旅游产业集聚在规模和质量上有更大提升空间。以美国为例,2018年全球客流前九的主题公园中,6家集聚于奥兰多,购票入园人次近8000万。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国家中心城市、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都可望出现更多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二是线状集聚的文旅融合项目。结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打造一批线状集聚的优质文旅融合项目,如华侨城在大运河沿线济宁、扬州、无锡、苏州等落地优质文旅项目,每个项目都力争打造为当地的文化客厅和文旅核心吸引物。

三是网状结构的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网状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如英国格拉斯哥是全英排名第三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20世纪80年代,格拉斯哥政府通过开发旅游吸引物、推动关键性衍生企业发育,强化旅游教育、金融服务、软件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发掘在地文化特色、促进各类设施为当地居民生活、休闲服务等措施,促进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奥兰多的各个主题乐园通过迪士尼文化将各类旅游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网状连接的旅游产业集群。我国也要因势利导,引导和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3.推进多层次的产业融合。一是在企业层次,培育具有产业融合能力的旅游集团。2020财年,迪士尼线下的主题公园受疫情影响,收入同比下降37%。但其总营业收入为653.88亿美元,同比仅下滑6%。迪士尼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涨6%。原因是迪士尼的媒体网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及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1%,其流媒体用户超预期增长,已达到7370万人。这就是线上线下结合、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的多元化带来的抗风险能力。迪士尼的旅游业务占比仅25%,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世界级旅游企业集团。结合旅游产业的特征,我们需要一批以品牌为核心的线上与线下结合、具有产业融合能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二是在目的地层次,推进“旅游+”与“+旅游”。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如果说“旅游+”体现的是旅游业寻求与相关产业相融发展,那么“+旅游”,则是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主动融合、顺势联动。与四十年前相比,旅游市场基础、产业动能和目的地发展模式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今后发展旅游产业更多的是要用“巧劲”,注重新型城镇化、新基建、乡村振兴、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对高品质目的地的推动作用。

4.深化多维度的产业开放。一是入境维度,要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将为入境旅游提供优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构建起完整的入境旅游的产业链,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体系等软性体系,不断提升入境旅游规模和质量。

二是出境维度,要做大跨国经营的旅游企业。结合出境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导、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旅游企业。随着我国出境游客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机会也越来越大,反过来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也会促进出境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是国内维度,要深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以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为例,以往不同程度存在着旅游市场体系割裂、产业结构趋同、追求各地利益最大化等情况,在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要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深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规则约束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品牌共塑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产品联动机制等。

(0)

相关推荐